第三,侧重于应用型的科技,而且跟公司的目标是一致的,强调未来市场需求是技术开发的内在驱动力。从源头入手,控制科研的方向,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浪费和弯路。
第四,要属微星研究院的越来越浓厚的创新氛围了。中科院的人来到微星公司,就发现原来这里比国内要先进的多,当国人还在挣扎于3英寸技术的时候,微星公司已经拥有了5英寸技术,提前六年;而在光刻领域,国人努力开发3微米技术,微星已经拥有了15微米技术。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一个拥有先进技术基础,大量的科研设备,并且拥有一支大多数人有国外学位的技术队伍,却是可贵的。在数十个混编的项目团队中,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经历,让思想在自由争论中碰撞并闪耀着光辉,大胆的想法并没有人耻笑,而是很认真地跟你讨论可行性,技术上的冒险和失败却能迎来鼓励。
对于沉浸于科研工作之中的李思明来说,最欢呼雀跃的却是一个个项目的成功,最苦闷的是一个个拦在前进路上的险阻。尽管1987年的科技成果跟他的长远计划相比,还相差甚远,但是也让他十分高兴,开了一个好头,只要咬紧牙关,他希望未来是“胜利在向你招手,曙光就在前头!”。
当他从繁重的研究工作中暂时解脱出来喝口茶的时候,他是幸福的;当他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办公室点燃一支雪茄烟的时候,他是惬意的;当他花了几个小时才让年轻的工程师理解自己的科技思路的时候,他是满足的。
人只有吃饭才能活下去,甚至还想活得更滋润一些,但是活着并不仅仅是为了吃饭,为了更滋润。尽管1987年无论对于微星科技,还是对于李思明来说,都是艰难的一年,一切都是从头做起,混乱变得有序起来,理想主义变得更现实起来,而对技术的热情却从未消退。但是李思明觉得这才是真实,就如同的他的儿子不肯吃饭一样真实。
正是因为相信未来,他就不会半途而废,更不会因此遇到一些困难而自暴自弃。
第一百七十一章 有事您呼我
1988年元旦,微星科技集团公司举办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员工大会。
这一次,除了总结一下过去一年集团的各项工作成就和经验教训之外,就是颁发李思明提议的“微星公司总裁奖”。这一个奖项的评选十分慎重,总共有十位,这将是微星集团历史上最多的一次。
第一位颁给了崔必成。他刚被任命为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过去的两年中,他表现出色,为公司的人力资源建设立下汗马功劳。协助执行副总裁徐大帅,初步建立了一套职务体系、薪酬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也协助李思明建立起一支科技队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工作比公司过去两年获得的专利技术都要重要得多,因为人从来都是第一位的,而要有适当的人去做适当的事情,是很有学问的。已经扩充至400人规模的自有研究团队的微星中央研究院是微星集团最宝贵的财产。这还不包括公司成立以来从国内各大学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
第二位是中央研究院的苏成功,他在公司的成绩有目共睹,不仅带领团队完成了十五个应用型集成电路设计,还参与到了与中科院合作的五个项目,可谓是劳苦功高。
第三位是陈剑,他在无线通信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已经获得了一些进展,预计明年将会有重大突破。其实在这一方面,李思明起着领路人的作用,基本的一些关键点,都是他在一旁耳提面命,当七大类十三个子类的项目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能够给出正确的思路。
第四位是叶向东。老叶的计算机技术研究中心属于李思明很重视但又不太关注的一个方面,说重视,那就是从物质准备上来讲,保证了研究的需要。只是李思明的心思主要放在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方面,还有ic制造技术方面,叶向东嘴上有意见,不过活还得努力地干。李思明为了安慰一下他,亲自提名的。
老板有时候也得像哄小孩一样哄着下属,要让他们不仅安心工作,还要尽可能地工作愉快,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剩下的都是香江电器公司的员工获得,目前从业务发展上看,香江电器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第一次较系统地展示了自己的市场品牌形象,冰箱和洗衣机成功投放市场。去年全国电视机产量共1938万台,其中彩电672台,而香江牌彩电共销售80万台,在同类品牌中大有后来居上的气势。而初步建立起来的家用电器技术开发中心,已经蓄势待发。
能被评上这“总裁奖”的无一不是对公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如果微星公司能够做到基业长青的话,那么这些人将有“元老级”的称谓,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并没有在职务上会有提升,也并非自始之终都是独领风骚之人,但是因为这个奖项他们在公司内部受到尊敬。因此自此之后,每年就很少人能够获得这个奖项,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通常是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一人,和在管理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