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
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
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在封建君主统治下,史官们却是屡遭厄难。
饶是如此,仍既有许多史官前赴后继,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起初,史官会跟随在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一言一行,皇帝本人却没有资格查阅史官的记载,更是无权干预史官。
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也就保护了史官的安全,史官所记载的史料,可信度也非常大。
然而,这种制度在唐朝李世民时期,却被打破了。
自此以后,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后人所知道的历史,许多也被粉饰过。
从那以后,史官被逼迫者越来越多,纵然有些人秉承儒家思想,秉笔直言,终究还是有人屈服了。
方攸不停阐述着儒家思想,哪怕是许多仰慕其他学说的士子,此时也听得如痴如醉。
就连台下的陈旭,亦是暗暗点头。
虽说后世经过五四运动以后,儒学彻底没落,甚至很多儒家思想都被人们所摒弃,认为这是妨碍文明发展的糟粕。
然而,儒家能够在华夏延续那么多年,而且孕育出了如此灿烂辉煌的文明,又岂会真的毫无用处?
陈旭来自后世,思想本就十分开放,能够包容任何一家学说。儒家许多方面的主张,陈旭认为都有很大价值。
方攸站在论战台上,面对众人敬仰的目光,仍旧脸色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