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来了,总是不能空手而回,和其他的王家女儿一样,王况一样让荔娘带了一包种子回去,也同样带了钱,当着洪大的面言明这是荔娘的私房钱,谁也不要想着打主意,若是发现了,定当不饶。
洪大千恩万谢的带了荔娘回去了。王况这边也着人去唐兴,定了个日子,在南山脚下汇合,第二日出发去看那山洞。从唐兴到南山是二百里路,从建安到南山也是二百来里路,两边的路差不多,正好赶一天的路,天黑在山脚下的猎户搭盖的歇脚棚里住一晚,第二天爬山。
南山,王况很熟悉,从小就爬惯了的,这时候的南山,虽然没有后世的那几条路,只有猎户和一些上山砍柴人踩出来的几乎不可辨的小路外,其他地方就都是茂密的树林和齐腰高的野草。但是,许多后世都有的特征,这时候就已经存在了,王况只走了一段,就已经和后世的记忆一一对应了起来,看来这个南山一千多年,除了树木会有所变化外,其他地方是没什么变化的。
天色将晚的时候,一行人气喘嘘嘘的,总算是爬到了山洞所在的位置,山洞,也是和王况记忆中的一样,洞前一片空地,两边的山石形成一个喇叭口围着,山风吹到这里,就被喇叭口一挡,吹向洞中,带起一阵低沉的呜呜声,声音不大,不仔细听是听不出来的。
黄大背了个包袱,在洞口,王况让黄大将包袱解开,里面是一尊一尺多高的大肚佛像,这是王况仿了这个时代还没出现的布袋和尚的模样,让王五雕刻出来的,底座上开有一个喇叭口,王况试探着走了几步,让黄大将佛像放在王况指定的位置上。
佛像一放上去,顿时一阵阵低沉的声音响了起来,这声音不像是半夜江风吹过狭窄处而发出的那种可怕的让人听了毛骨耸然的声音,而是一种让人听了顿时心平气和的浑厚声音,如同身处于一座宏大的寺庙里,远处传来的低沉的诵经声。
这就是王况和王五忙乎了十几天的杰作,为了这个发声,他们已经凿废了两尊石像才得。最后还是王五想出办法,去拿了厨房的吹火筒来,一边修凿,一边对着喇叭口用吹火筒吹,慢慢的调整,才有这种声音出来。
要想让这山洞更加神奇,发出的声音就不能吓人,而是要让人听了肃然起敬,这是王况想到后世曾经在山洞里听到的声音而想出的办法,他是从鼓浪屿的得名由来而想到的,山石有孔,浪拍打会有声音,那么风吹肯定也会有声音,这个道理后世谁都懂,可这个时代,却是没人能懂的。
第二百五十四章 支持和拥护的差别
所以,王况就当着慎家人的面这么堂而皇之的将石像摆了上去,全然没有一点点的造假需要偷偷摸摸的自觉。
石像发出了声音,王况满意的笑了,不过他还是没忘了给石像恭恭敬敬的做个揖,这才进洞里去,唬得站一旁的慎家子弟赶紧的也给石像行了个礼,他可是亲眼看见了的,之前山洞明明没有声音的,可石像一摆上去,就有了现在这种庄重的声音。
而且,小东家还笑了,这说明什么?说明这里本来就应该有一尊石像,说明小东家对这山洞熟悉得很,说明这个山洞,就是有高人在这修炼过的,说不定,真的是小东家的师父啊,不然,他怎么那么熟悉?
山洞并不大,只得几丈深的样子,王况刚才在洞口就观察了一下,山洞中并没别人,而且从山洞前的空地四周长满杂草来看,这里,至少已经有许多年没人来过了。
那么说来,这山洞应该是在晋隋期或者说更早的时候,是某个人的隐居之所在,可在王况的记忆中,唐兴这里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个隐居之人要么是没有名气的,要么是虽然有名,但却不像那些沽名钓誉的所谓隐士一样,隐居之后,还要留下蛛丝马迹让人能找得到他们,以图个名利双收。
总之不管怎么说,这人是不在了,或许是出门的时候就那么死在了半路上,或许夜里睡觉被虎豹衔了去,或许说是隐居一段时间后,因为有人前来打搅而搬了家等等,反正不会是死在这洞里面,洞里面干净得很,没有任何的尸骨残骸。
石床还在王况记忆中的那个位置,纹丝不动的,只不过比之于王况当时见到的残破不堪好了许多,按记忆中的模样和现在对比,一千多年的风化程度和现在看起来的风化程度两相一对照,王况推断,这石床还真的是魏晋时期的,只不过不知道是哪位高人所留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