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就是它了,田黄埋在这里肯定安全,洞外安放的石像,至少可以保证一两百年没人敢去动它,有这一两百年,所有关于山洞,关于南山的神秘传说,就会根深蒂固地扎根下来,不被人打搅,也不会有人前来动这山洞里的任何东西。
不过为了更放心些,王况特地让黄大回去后,从陈大那批人里,挑两个上来,在山洞附近找个地方住上一段时间,观察情况然后再做定论。
现在藏宝的地点有了,宝贝也有了,就剩个运来的过程。
运过来很好办,当初王况放出风声说要开发长溪的特产,就是为的这一步,运送特产的队伍,都要路过闽县,取道闽江到延平,这就给运田黄打好了埋伏,到了闽县,将田黄放到运剑蛏的桶底里,谁也不会怀疑到这上面去,等到差不多运完了,王况就准备给那个山洞来个“修缮”。谁会想到去查看建筑材料呢?
原本是想到说埋到石床底下的,但是因为想到佛像,想到了声音,王况就有了更好的借口,修缮总是比把石床扛起来后再埋田黄进去要强得多,要知道,那个石床可是有千斤重,你正埋着呢,突然闯进一个人来,一看你在挖东西埋东西,肯定就知道你在藏什么宝贝了。
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要说徐吃货这个小子是很够意思,李老二说兰亭序等字画不让给王况,他就给王况挑了件金丝软甲,说是给王况穿了防身用,所谓金丝软甲并不是说真的是金丝,这里说的金,指的便是金属,软甲其实并不软,说它是软甲,是相对于制式铠甲而言。
软甲分三层,外层是用细铁打成的小环编织而成,中间一层是一片片的小块牛皮缀在外层上,最里面一层就是为了穿着舒适而衬的绸布。
王况回到建安的时候,修路的官兵已经在建宁驻扎了下来,并且也遗迹开工了,软甲是让工部官员送了来的,李业嗣见了软甲是直流口水,当着王况的面是试了一遍又一遍,就差开口向王况讨要了。可这毕竟是皇帝赏的东西,不好开口。
按李业嗣的说法,这件软甲穿在身上,寻常的箭是别想射穿的,就是刀剑劈砍在身上,若是普通兵将,普通兵器,那也最多是能砍断了外层铁甲,换个力气大点的,可以砍穿了第二层,但到那时候,刀剑力道已经去了大半,再也入不了肉多深了,简而言之就是说,穿了这个软甲上战场,除非对方是往你头上往你脖子上招呼,否则一般就是想死也没那么容易的。
这点王况相信,唐代的铠甲做工精良,这是举世皆知的,曾经有人仿了出来后,穿在假人身上,一人拿了把日本军刀用力劈砍,在同一个部位要连续劈砍几下才能砍破。只是这软甲也太沉了点,得有十几斤重,王况转手就送给了黄大,让他穿在身上。一旁看着的李业嗣是直翻白眼。
王况并不担心自己的安全问题,他也没把自己太当一盘菜。现在的局势是有不少人眼盯着王况,但那都是眼红于王况的金手指,可以说,除了那个心胸狭窄的于祁中,王况并没什么生死大仇。
至于说那几派的明争暗斗,并不会威胁到王况的安全上来,不管是哪一派得利,他们最终还是需要王况这样的人,因为他需要王况牵线搭桥,和几个立场不明确的国公搭上关系。
现在几个老家伙都已经知道王况被人阴了一把,如果王况再出事,他们不跳起来才怪,所以,只要王况一直保持中立,谁也不帮,他就暂时是安全的。至于说谁要争到了位子,给王况来个秋后算帐,这个可能根本不可能有,知道谁上谁下,这就是王况的优势。
王况不敢太把自己当一盘菜,也是心知肚明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自己的长处是拥有比他们多一千多年的知识,尤其是信息时代那爆炸式的知识内容;但是,自己不是没有短板的,自己的短板就是比起这个时代人来说,他不理解也不大清楚这个时代一些约定成俗的东西,一些豪门大阀碰到一件事情,会怎么去处理,王况往往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就是说,比起程处默他们来,王况更不能理解这个时代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