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页

食王传[校对版] 小灰雀 2552 字 2022-10-19

至于山上有没有山洞之类的,那不是他关心的范围,所以也是没有留意,但既然王况说有,慎戥也就留下了心,准备回去让那人再跑一趟,查明了位置后,带小东家去一趟。

小东家刚刚的神态,已经很是说明问题,说明那个山洞应该是小东家挂念的地方之一,或许,就是他“师父”修行所在呢。

既然有人关心花梨的出路,王况总是要表态一下,闽越花梨的珍贵,在王况心中比黄花梨还要高许多,两种木材做的家具,王况都见过,总体来说,闽越花梨的纹理更细腻,更丰富多彩,颜色又是紫红色的,显得稳重厚实,尤其是经过沉塘在淤泥里埋了几年十几年的老花梨,色泽黝黑发亮,更显庄重华贵。

闽越花梨的比重也更重些,这些区别,主要还是气候有关,黄花梨的生长环境更好,气候更温和,生长速度更快些,质地也就更疏松一些,而闽越花梨所处的地方更冷,生长也就更加缓慢,纹理自然就更加细腻丰富多变。

后世的山上,已经找不到一棵花梨了,几乎都已经灭绝,这让王况很心痛,既然自己来了,就不能让它重蹈覆辙。

怎么办呢?若是这时候就开始大肆的利用花梨,恐怕不用几百年,就会灭绝了,只有加以保护起来,做到合理利用,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光是伐一种三还是不够的,种下的树苗,最起码也要两三百年才能成材,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的伐一种三办法,要坚持不懈的持续两三百年,才会真正的见到成效,到那个时候,花梨的黄金时代才会真正到来。

在这样的时代,仅靠制度来维持,不是长久之计,还必须赋以花梨一层光环,让人对其存了敬畏之心,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于是,慎戥就从王况的嘴里听到了这样的说法,花梨积聚几百年的天地精华才能得以成材,因此是聚财之木,家有花梨三株,可让财不外流;家有花梨十株,可保子孙享福。就是真的要砍伐花梨,只要能做到有伐有种,也就代表了你这家的钱财流向,伐多种少,那就是收少支多,会越来越穷,伐少种多,那就是收多支少,会越来越富。

当然,你这家是否富贵,并不是花梨所能决定的,还有其他因素在起着作用,但是花梨的存在,却是必须的。总之一句话,花梨对一个家庭来说不是万能的,但是一个家族没有花梨是万万不能的。

王况这么说是有把握的,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是盛世大唐,到了唐玄宗初期,更是到达了顶峰,家家粮米钱财充足,夜不闭户,人们安居乐业,这样的日子,王况知道一定会到来,但别人不知道,所以,完全可以利用这个,加深人们对花梨的迷信。

尤其是在建州境内,因为王况这只蝴蝶的干预,不用几年就可以达到这样富足,所以,只要这个说法经过几年,就能得到人们亲眼“验证”,然后就是延续一百多年的盛世,花梨,也就能稳当当的坐实了“聚财之木”的美名,为了保证自己家里越来越富足,人们总是会千方百计的让自己家多拥有那么几株的,这花梨也是和桂花一样,房前屋后,都可以种得。

慎戥带着满怀的希望和信心回去回复那些托他来问话的人了,王况也在“监工”任务完成后回去了,今天是他最后一次来这里,十几丘的田,今天都已经抛完了秧苗,接下来就是平日的锄草看水这些细活,用不着王况来看,王况只需要等着秋收的结果就行了。

南山是神山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快的在唐兴流传开来,尤其是经过蒋溪口那个曾经带了王况去探路找石头的猎户亲口证实了,当初小东家站在南山脚下,仰望着巍巍的山头,感叹了一句:“这就是南山了。”后,人们就更加认定,这山就是神山(南山在后世真的是人们口中的神山,如今到山上去,遍地还是有参天古木,树身上都会挂着一把或是几把小竹弓,树下的石缝里,总是能找到香火的痕迹。)

既然是神山,那么山上的一草一木,可不能轻易的去动,尤其是那棵长了千年的老花梨,又是小东家说的聚财之木,长了这么多年头,怕是已经有了灵性,就更加的动不得,要是动了,说不定自家的钱财从此就如流水般的一去不复返了呢。

又有慎家出言说要在那山上,在那棵老花梨前修个小庙,唐兴城里但凡是有点资财的人家,都认捐了些钱粮,即便是农忙时节,小庙也还是很快的就建了起来,一些常在山腰上打猎的猎户,自告奋勇的担负起了照看小庙的任务来,不就是每次上山多背点香烛么,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个小庙,平时还能躲躲雨,夜了也能有个落脚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