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余震

荒庭春草色 枼青衫 2557 字 1个月前

抗震指挥部下了死命令,唐家山要泄洪,无论废墟底下还有没有生命体征,都必须撤离所有居民,一个都不能留下。

在灾难面前,他们没得选择。

这座几近被完全摧毁的县城,经历完余震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却仍没有走到它苦难的尽头。

唐家山距离北川只有六公里,爆破泄洪,湔江河水倒灌进都坝河,将会吞没河床两岸所有的村寨。北川县下属的陈家坝镇有六千居民,受地震影响,所有村民都被疏散安置到双埝村,而双埝村距离都坝河的河床仅有20米远。

地震致使当地通讯基站被损坏,镇上没有信号,很多村民迟迟等不到消息,又从山上偷偷摸摸跑下来,绕开哨卡,回到自家田里去抢收庄稼。

林国栋赶到陈家坝时

,距离泄洪只有不到六个小时,仍有很多村民没有转移到高处。

他一眼便找到了訾砚青,因为整队人里,只有她背了相机。

“你弟弟让我来找你。”

从唐家山下来后,訾砚青跟着考察组专员们留在了陈家坝协助疏散工作,山里的信号还没有修复,所以她才会失联。

訾砚青说:“我没事。他人现在在哪?”

林国栋说:“坐武装车去绵阳了。”

两人只有短暂的交流,泄洪命令刻不容缓,他们必须把信息挨家挨户地传达给所有村民。

指挥部想了个招,沿着都坝河大转口每隔一里插放一面红旗,一旦发现河水倒灌,由距离河床最近的官兵开始摇动红旗,传狼烟,通知后方群众向高地撤离。

命令一下达,所有人便开始行动。

林国栋做事雷厉而风行,六个小时,他沿街一户户把门踢开,朝躲在屋子里的人喊话。

“命都没了,要这些家当干嘛?”

“没得田,就没得钱,一样活不下去……”

可哪怕他喊破了嗓子,声嘶力竭,也不是人人都愿意听他的话。在村民们的心里,丢了两捆麦子,比山塌地陷,洪水倒灌更可怕。

直到红旗在鸦青色的地空中摇动,他们才知道自己错了。

林国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

“快跑!往山上跑!”

离开北川后,訾岳庭甚少再去读关于灾难的报道。

因为在他心里,任何文字的记录都是苍白失真的。

而訾砚青呢?离开灾区后,她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放在了报道灾情后续以及追责问题上。

镇上的旧居民楼没倒,机关商场没倒,反倒是新建的教学楼倒了。教学楼1993年开始建设,1998年完工,还曾被评为优质楼,盖楼的款项一直到2006年才彻底结交付清,却是整个北川塌毁最严重的建筑。

灾民在闹,民间舆情在发酵。父母们手持子女的遗照,在政府楼前讨公道,却无人问津。

訾砚青拿着寄托有无数失孤家庭最后希望的材料,走进主编的办公室。

“这是死难学生家长从倒塌的县政府档案室找到原始施工图,以及水泥钢筋的样本检测结果。图纸标注和现场废墟发现的水泥标号、钢筋直径及数量差距很大。

两栋五层的教学楼,垮塌只用了5秒钟……孩子们每天上学的地方到底是钢筋水泥,还是铁丝砂砾,校舍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您亲自去灾区看一看就明白了。”

“你说的情况我都知道。可这次地震,四千万人受灾,中国有一百万的失孤家庭,大家都有委屈。九十年代建的楼,怎么可能扛得住这么大的地震?就算承建企业真的有问题,也不应该由我们去发声。”

“但施工单位倒卖建筑材料,为谋私利枉顾学生的安危,是不争的事实。”

主编不动声色地将施工图锁进了柜子里。

“砚青,你有没有想过,这篇报道写出来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这个风口浪尖会激起多大舆论?我们是在给救灾工作雪上加霜,给政府部门施加压力。”

訾砚青说:“但我是记者。我要做的,就是报道真相。我不会把我的笔锋对准谁,真相是什么样的,我就什么样把它写出来。”

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这是她的信仰。

作者有话要说:信息整理源自:南方农村报2008年5月27日04版;南方都市报2008年5月28日刊;三联生活周刊地震专刊:北川,从死亡到生命2008年5月21日刊;京华时报2008年5月24日刊;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05月22日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