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预算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32 字 9个月前

之前因为将府不认为有镇压南方的实力,日本战事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认为到了该改革关税的时候。秦良玉在相府提议,自然没有通过。那么我的你不通过,你的也别想那么轻松通过,陷入一种对人不对事,扯皮的地步。

叶向高这一届相府核心在于基建和盐税,更重在稳定、过渡。改盐税已经让中层建筑动摇,再改其他税,简直可以说是要掏人家的心窝子。

随着御史台改变用人机制,报社引导舆论以及吏部考核标准变化,现在当官不看你会不会破案,看的是你能在稳定地方的同时,贯彻中枢条令时能收多少钱!钱就是政绩,地方稳定也是政绩。既要钱,还要你把本地经济做好。

叶向高这一届已经扭转了国朝的财政,比张居正的改革还要好。张居正虽然救了大明的命,可一条鞭法最关键的是将徭役折算在税里,没有免费的人力,导致万历中期开始地方水患连连,一直治到现在。

徭役在,服役的人在,官员不可能将人拉走干自己家里的活,只能用在治水修路上。徭役折算成钱,钱转了转就不见了。

而一条鞭法的存在,使得朝廷收到的只有银子,平时还好,打仗了闹灾了,朝廷没有原来那样收到的粮食,导致要花钱买粮。

结果就是,夏收时百姓贱卖粮食,一石六钱,这六钱到朝廷手里要买粮食时,只能买几斗甚至更低,上下两头亏损,获利的只能是中间。

大明不是宋,宋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一系列国营产业上的,盐、铁、酒专卖,小小的乡镇,都能看到宋朝酒监、盐监,自然不缺钱。

连连大捷的战争导致将府权威日重,朱弘昭不得不出面给相府撑腰。拖到今日,就是让相府明白,让

京里、各地关心朝政的人明白,他这个当皇帝的不点头,相府是成不了事的。

同理,没有他的支持,将府也不可能压过相府。相府在传统权威上,还是制度上,都比将府高半级,将府能闹到现在,已经是很有勇气了。

户部尚书毕自严念完后,国相叶向高念着今年的开支单子,各处一片寂静,除了一些老臣座位旁放着铜炉,其他人都在寒风中打颤。

今年的总预算收入是九千三百万,支出是八千七百万,只留五百万做调节。五百万的预存调解,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是今年预算后的盈余。

万历皇帝省吃俭用,连脸皮都不要了,中后期一直攒钱,连军费都克扣,结果辽东大败亏光了。国库最富裕时,也不过千万两,还是十几年省下来的。现在一年就能省出五百万,搁在老臣心里,很不是滋味。

谁都知道,以前那么穷是个怎么回事。

不过,国库有五百万的盈余,实际上还是赤字,

欠了皇室的钱。将帐算明白,是朱弘昭的底线,否则再依靠以前,朝廷税收很烂,全靠吸皇室的钱度日。皇室的钱也不是白来的,顶着骂名弄来的。

他的钱也是如此,两淮盐商气的能在家里射箭,箭垛上写着他的名字…宗室们,省吃减用攒下的,也被他勒索,都恨的骂娘。

他的商会没少被指责与民争利,不能皇室背骂名,给官僚擦屁股。这帮狗日的吃大户吃习惯了,必须要纠正。也只有他能纠正,以后的人缺乏他这样的底气和威望。

大明最讲的就是惯例,有例可循什么都好说。所以他这个头绝不能开,哪怕国库预算崩盘,官员欠饷过不下日子,他也不会管,没工资找户部去。顶多,他给户部借钱,算好利息什么都好说。

整个会议,朱弘昭一言不发,到了该表决的时候。

相府十四名相里十二人同意,秦良玉十分为难,等待着将府,她是将府的代表,她不能代表将府。

右相是御史台的钟羽正,御史台系统静默无言,他们只对皇帝负责,参与审核相府预算,全程监督款项用度。现在就等将府,将府要掰腕子,他们没必要搅进去,最后表决就是。

将府中杨肇基外放,王威赐死,最有影响力的宿将没有,除了秦良玉余者以何冲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