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君父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45 字 9个月前

九州德川幕府军十月底一战覆没于天朝大军之手,日本朝廷一连派出数波乞降使者,皇室和公卿们虽然当着傀儡,某位天皇甚至到了化妆后到街上亲自贩卖宫里御用物品或自己作品的地步,也有些天皇死了没钱搞葬礼,新皇没钱搞登基仪式,总之各种因穷而引发窘迫连连。

公卿阶层也是如此,靠着卖女儿给乡下低级出身的土豪大名换取聘礼,或者派遣多余的孩子去各处乡下当吉祥物蹭吃蹭喝。

可再怎么说,他们也是统治阶级,是文化人,是神的子孙,是世代继承的高贵身份。

大明决心分日本而设东、西瀛二省,赐丰臣秀赖国姓,有丰臣氏旧臣响应。同时德川幕府军表现拙劣,连失九州、四国以及本州山阴、山阳地区,大明计划中的西瀛省三司班子已走马上任。

前锋兵锋抵达大阪,重修大阪城,大军罗列依靠

海岸联营一片,距离京都所在的山城地区只有百余里。

此时明军止步不是打不动,而是要稳定后方,以绝对集中的优势兵力,将一片片的地区的家族连根拔起,肃清以后的隐患。

这种稳扎稳打,完全就是灭国灭族不给对方翻盘的架势,不管日本的武士家族怎么想,这些满脑子都是女人、刀、土地的粗鲁乡下人也想不了那么远,故而日本朝廷连续不断派使者。

如果可以,他们宁愿把京都交给明军直接乞降,可京都还握在德川幕府军手里,他们也没有实力夺取京都控制权。

依照对大明的尿性揣测,最起码主动投降,命可以保住,富贵生活也有可能存在。大明是天朝大国,最重脸面,不会干出杀人君王的事情。也因为重脸面,顶多拉走核心显要去京师献俘,走走场面。

和九州降军的心思的是一样的,断定大明因脸面问题而不敢杀降。

使者份量不足,前几波有去无回,还没下海就被剁了。不得已,现在的后水尾天皇脾气尽管真的很硬,可还是不得不派出自己的生母近卫前子作为人质远赴重洋奔赴大明。

近卫前子是近卫前久的女儿,兄长无嗣,就把她的一个儿子,后水尾天皇的胞弟过继到近卫家,就是现在匆匆上任的日本关白,也就是丞相近卫信寻。

母子俩代表皇室和公卿渡海而来,为母亲免遭屈辱,娇生惯养的近卫信寻与德川幕府的机要谋臣,名僧南光坊天海无法走通鸿胪寺的门路,大年初一夜便带着各自属僚跪拜在大明门外,成为京师一景。

武英殿内,朱弘昭见赵仪提起这事,抿抿嘴唇,问:“袁卿如何看?”

袁枢放下茶碗,盘坐挺直腰道:“君父,臣以为如此足以显示朝廷威严。”

朱弘昭点头,侧首看向赵仪道:“这样,让鸿胪寺安排一下,于明日,就在西苑承光殿举行会议,谈一谈。我大明也是开明的,能谈,自然有的谈,不会

罔顾人命执意于兵戈。”

“主子,承光殿明日有角斗,是否不妥当?”

“无碍,明日朕与徐公爷看角斗,你们谈你们的。”

朱弘昭说着起身,扭头看一眼地毯上的形式对比,日本京畿地区军力聚集在京都,各处空虚,双方军力比例大约是明军六万,日军凑集杂兵号称二十万,双方都是固守姿态,收缩军力。

日军等着尾浓平原及三河地区的援军,这地方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主仆起家的地方,三河地区则是德川氏的发源地。

这是京畿南部的双方对比,朱秀赖率领的十万归化军已占据其父起家的近江地区,堵住德川幕府北路救援京畿的部队,又向南虎视日军尾浓所谓的东海道援军赴京畿要道关原。

二十五年前的关原之战,是丰臣氏内部文臣与武臣派系的决战,战果却被鼓动武臣派系的德川家康摘走,奠定了取代幼龄丰臣秀赖的基础。

十年前,经过大阪两次战争,赶在咽气前,德川家康将丰臣氏斩尽杀绝。丰臣秀赖还是他的女婿,除了女儿逃过一劫外,丰臣氏男丁死的一干二净。只有丰臣秀赖,替身与家眷自刎,通过海商逃向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