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御史、按察司及总兵镇守官从公推选,每都司卫所掌印官各一人,及选老成能干佐贰官二人,常留一人在任理事。”
并要求非有警急重务不许更替调动,仍以选定的这三名官员职造册回奏,负责与朝廷进行沟通。其他的卫所军官,则失去掌军政事的权力以及和朝廷沟通上奏的权力,彻底被闲置。
这三位官员,即所谓‘军政官’,专差管理都司卫所军政。最初军政官一旦选定,若无过犯即不更改。
至成化二年,因掌印理事者后人放肆而妄为,干着实际工作又无升迁门路;又有新袭职者,也想治事却也没有门路。
于是兵部自成化二年为始,以五年为期,令各处巡抚、巡按等官考选都司卫所军职,或进或退,必须合乎公论。
就是每五年对挂职于该卫所衙门的武官进行考察,并挑选重新挑选数员理事;若无合适人选,许可他们从官多的卫所分量调一二员管事,或‘一人兼数印’。
宁可让大多数人空领俸禄,也要保证在职理事军功的素质,这就是成化皇帝的决心。人可以白养,但你们就乖乖当米虫,别想跳出来败坏军政务。
以往世袭‘指挥使一卫之长’,如今是‘不论指挥使、同知、佥事,考选其才者充之’,都督府‘率皆公、侯、伯’及资深都督选充。
成化皇帝的举措,终于将泛滥的卫所官给收拾了一下,但也是治标不治本。
武职仅是官阶的高低,已与权责无关,受委为掌印、佥书才是该卫所衙门理事者。其他武官或受管屯等杂差,或调京营、边镇领军;剩余则是‘带俸’的有官无职者。上述官员又可通过考察、选任改变在职、在闲的状况。
与此同时,宣德以后,京营的编制固定下来;各边镇又差遣总兵等领兵长期戍守。其大小领军人员都从都督府、都司、卫所武官中选拔差委,并冠以镇守总兵、坐营、把总等名目。这些武官致仕、身故后,子弟则于原卫所袭职,武职衙门是他们支俸与子弟袭替之所。
因此,武官不论本身武职为何,都要经过简选承差,方有职权,且随时可以被革退带俸。明初有官即有职的局面宣告终结,武官的职权系于总兵、把总、掌印、佥书等管军、管事杂泛名目;武职则发挥表明武官身份等级、资格及部分待遇的作用。
这也使得京营、漕运系统发生很多令边军发笑的事情,堂堂一个世袭指挥使,进去只能当个管四五百人的把总
。后来兵少将多,把总平白降了一级,只能管个一二百人。
起码在边军,世袭指挥使、同知、佥事等等的将门,因为多战事的原因,这些世袭职务还是有含金量的。
而九边以内,卫所军世袭军官,彻底演化成了大地主,还是与勋戚一起垄断内地武将选拔的阶层。
比如沂州杨家、济南历城鲁家、登州戚家等等。
内地的军户或民户子弟想要出人头地,没条件读书或没这个天赋,只能跑到九边去投军。
总兵、参将等等不是朝廷制官,故而没有品秩,武官品级与职位高低错位的情况难以避免。正统时,守备宁夏广武营都指挥使种兴与左参将丁信二人品秩相等,而丁信为参将,而种兴心中不平为啥自己却是守备?险些因为这个小矛盾,闹出大问题。
成化时,守备固原卫指挥同知冯杰与平凉等卫僚属职位相等,有战兵体系的守备加成,可他论品级还比不上平凉卫指挥使,于是威令不行…
镇不住人,于是乞令朝廷调换,朝廷调都指挥佥事樊盛往代冯杰守备;漕运总兵陈锐以把总陈裕等以指挥使职务督漕运,与所统卫官名分相等,难于行事,乞朝廷升赏其职;王玺以署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署都督同知鲁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