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匠户与烧制焦炭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75 字 9个月前

“学生看来,民众只要吃饱肚子,不挨冻,再有个差事干着,就能安稳过日子。”

朱弘昭的回答很简单,刘时敏颔首微微思量,笑说:“二郎深得民心,懂了这民心,治民也就易如反掌。吃饱肚子,有事干,如此简单的两件事,可笑多少腐儒却不知。”

吃饱肚子是民众最基本的生活要求,只要满足这一条,民众就不会反乱。再有个差事干,就能转移民众的心思,让他们一心投入工作中,不去胡思乱想弄些麻烦事。

师徒俩没有像往常那样讨论朝中变化,谈着这三百五十户人口以后的营生。也算是刘时敏的考校,朱家有六倾地,安排二三十户就能精细耕作。多出来的三百户人家,如何安排就是一个问题。

“堡内一年四季都有皮货生意,学生准备让他们做皮货买卖。生皮子鞣制制成皮衣,所费不过硝石粗盐和人力,却有三倍利润。只要新平堡马市运转正常,这三百户到年可预计获利七千两白银。”

刘时敏听了微微一愣,摇头道:“二郎这法子不错,可有些顾虑不周。二郎虽玉牒除名,这与民争利之事却不

可太过张扬。”

“而且三百户人尽数投入皮货买卖有些不妥,不妨只拿出一百户。余下二百户做些其他营生,免得将来受制于人。”

朱弘昭一时听不明白这受制于人什么意思,刘时敏微微提点,朱弘昭立马就想明白了。三百户人全部做皮货生意会对本地原有行业造成极大冲击,而他父亲又是大同右路参将,他完全有能力垄断这片地域的皮货。

可哪天朱以溯调到其他地方呢?到时候新来的参将还会放任他继续垄断右路皮货生意吗?这就免不得受制于人,若朱以溯等人仕途不顺退下来,这三百户极有可能被人夺走。

这里是边镇第一线,有兵在手,再有朝廷大义,上位者想玩死下位者,不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吃饱肚子,师徒俩乘坐暖暖的马车返回青阳庄。

马车内外各蒙一层皮革,铺着毡毯虎皮,生着炭火小炉,其中滋味实在是暖和,让人舍不得下来。

回了青阳庄,没了外人师徒俩话题也不再避讳什么。

重新谈起三百户未来规划,刘时敏思想还停留在土地上:“六倾地少了些,改日为师和朱相公说道说道。为师今日路过永加堡千户所,见这里有官道,又有雁水河,周

围土地尚未划分干净。不妨开春多开些荒地,按律五年耕熟后就归二郎一家,不可错过。”

土地才是根本,官职如流水,只是一时之物。只有土地,年年都有产出,还能传袭子孙。

山西虽然人多地少,边镇一线却是人少地多。刘时敏也不愿意看着朱弘昭一家子把家业安置在新平堡这个边防第一线,若遭了兵灾战乱,旦夕间就会家破人亡。

永加堡千户所归天成卫所辖,在第二线。若将来有变故,也好有个时间准备。再不济,也能有机会后撤。

“学生多谢师尊爱护。”

“你这孩子行什么礼,你是我学生,为师不为你考虑为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