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匠户与烧制焦炭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75 字 9个月前

既然要开垦荒地,朱弘昭顺便就把自己难处讲了出来:“开春时右路必然会阡陌纵横,耕牛、犁具听我父说尚缺六成。开垦荒地时耕牛不足可以拿战马将就,可学生这里犁具只有八副,大大的不足,还请老师助学生一臂之力。”

“为师能调耕牛二十头,犁具五十副与二郎。朱相公那里也缺,余下的都要调拨给右路四卫。”

这些显然不够,刘时敏也知道,解释道:“如今库里也没多少积存,镇守府下属的匠户多是打铁造兵甲的手艺

,打制农具不是本职,手艺生疏,产量不足。”

见缝插针,朱弘昭眼神一亮:“师尊,能否调十户匠户于学生,学生这里多有丁壮。打制农具不是什么高深技艺,由匠户教习一两月,开春前学生这里就能教出五十户能打铁的人家。”

刘时敏微微沉默,这打铁的匠户不同于炭户,干系重大。

奈何朱弘昭使出了卖萌大法,就差撒娇打滚,享受着朱弘昭揉肩,刘时敏还是没坚持住,松口了,十户匠户太显眼,最终只能给朱弘昭三户。

三户匠户不是三名铁匠,而是三家子,老子是匠户,儿子也就是匠户。和军户一样,只有一个能继承匠户之职,其他的儿子就是余丁。

三户匠户,也就意味着是经验丰富的三名老铁匠和七八个儿子,可能还有跑腿的孙子什么的。这些家伙天生吃的就是打制兵甲的饭,打造的刀剑铠甲可都是上乘货。

明后期武备松弛,匠户们打制兵甲交足数量就够了,为了节约成本和赶时间,制造的东西质量奇差。比如说战争利器火铳,毫不夸张的说,都有炸膛的可能。

但别以为匠户们的手艺就差,各地镇守太监、厂监、少监为了捞钱手段变着花样层出不叠。这些匠户干完朝廷

规定的工作,就会接私活,私活要的就是质量。

有一件不知真假的事情挺可笑的,山东一带的闻香教作乱,发的传单竟然是太监所管的印书局印刷的…

朱弘昭最想要的是懂打造火铳技术的匠户,可惜这种匠户只有北京和南京才有,其他地方没几个。而且这种匠户被管制的极为严格,很难弄到手里。

各卫所内部也有匠户,东路四卫的匠户早被孙传庭集中起来在天成卫城开作坊打造农具。这些匠户手艺荒废生疏,打造兵器是不成的。

因为以前没多少铁给他们打,手艺不练自然就生疏。技艺远不如有私活练手的镇守府所辖匠户,所以这些匠户才抢手。

铁矿名义上归皇室所有,由各地矿监监督稽查矿税。也允许私人开采,只是这税比较重。铁器又是敏感物资,尤其是边镇。

刘时敏到任后,抓的最紧的就是铁矿。原先镇守太监睁只眼闭只眼弄出来的私人矿场都被他梳理一遍,也没用啥手段,只是让他们按规定缴税,于是这些矿都开不下去停了,由刘时敏安排的人掌控。

打铁匠户这种身份敏感的都给了三户,刘时敏也不能不给铁。朱弘昭没有要冶炼好的铁锭,而是要的铁矿石。

机械系的他对化工不懂,却多少知道铁矿石冶炼。说真的,他多少看不上这年头冶炼出来的生铁锭,杂质含量太高,想要打造兵器铠甲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打铁,纯手工打造,他看着都觉得牙疼。

得到技艺精湛的铁匠后,朱弘昭目的达成,师徒俩又聊了会律法,就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