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一路思索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98 字 9个月前

一路顺官道北上,沿途鲜有乘车马的,多是步行。除了行人,更多的是商队,一车车拉的全是粮食。

农民种地缴粮,张居正变法,搞了个‘一条鞭’法,要求农民不再缴粮,而是拿银子代替。毕竟相同的价值,将银子押运到京城户部方便呢还是押运粮食方便?

以前的时候,几百万石粮食运到京城,沿途消耗的就是一笔大支出。现在运银子回去,多简单,少损耗。

地方保甲制度也随着一条鞭法推行而荒废,以前保长、甲长也就管管地方治安,负责征召徭役等等。现在呢,他们还要负责治下百姓的赋税。府衙胥吏按着土地记录只找他们收银子,而保长、甲长则要负责将治下的赋税收齐,收不齐就自己掏腰包。

粮税很好收?百姓家里没钱你怎么收?总不能逼着百姓卖儿卖女卖老婆吧?但百姓不交税,保甲们就要自己掏腰包。保甲们也只是普通富农,干脆死道友不死贫道,那你们卖儿卖女去吧。

那农民逃亡了呢?苦逼的保甲们只能自己掏腰包。于是一来二去,也没人愿当保长、甲长了。保甲制度就此荒废,造成的后果就是朝廷对基层掌控能力崩坍,还影响到

后续的征税。

一条鞭法清量出民间隐匿的两亿多亩耕地,大大延缓了朝廷的财政赤字。一部分人受益,自然就有一部分人倒霉受苦。

朝廷那里朱弘昭看不出什么,但地方上他还是能知道一些。比如这拿粮食卖银子,再拿银子交税。其中就有很大的利润,利润的创造者就是辛苦的百姓。

今年还算少有的丰年,这个丰年也是对比过去几年而已。

过去往往夏收之际,粮价极低,粮商们低价收粮。但百姓又不能不卖,两石粮食的税,往往要卖掉三石或四石粮食才能凑够银子。

今年的税交足了,剩下的粮食一家子省吃俭用,能撑到来年夏季就算运气不错了。夏季再差,也能淘点野菜山果果腹。如果生个病呢?没钱治,也不能治,治了一家子都得饿死。

来年青黄不接之际,农民们要么饿死,要么去借贷买高价粮。整个就是恶性循环,黑心商人们越来越富,农民们负债累累,不得不丢了土地举家逃亡,逃亡的路上妇孺饿死,青壮们没了牵挂往往会聚而为匪,造成更大的生产破坏。

比如李自成同学,朱弘昭记得这位一些资料,本质上是个老实人,却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扯旗反旗混口饭吃。

李自成长得高高壮壮,外形不错于是当了驿站的公务员,结果崇祯皇帝要改革,裁去了一些不重要的部门,就是没油水的部门。

于是李自成失业了,朝廷连补助都不给,工龄也不买断…

为了活下去,他还没想到造反这种伟大的事业,而是找县里的举人老爷借钱周济。然后被催债,老婆又偷汉子,统统宰掉后,李自成还没想到造反大业,远走他乡去了西边的边镇投军。

好不容易有个上司赏识,当了一个把总。结果又欠饷,军饷呢?

朝廷再糊涂,也要把边军喂饱。往往一万两军饷发到地方,就剩六七千两。地方所谓的将门上下其手,再捞一点发下去。下级军官捞一点,至于大头兵…能吃顿干的就不错了。

这次朝廷银子发的晚,也少了些。但官员们克扣的时候是不会让自己吃亏的,按着原来的拿够了,使得下级军官没的拿,还吃不饱。于是李自成同学爆发了,在饿死和

造反之间,选择杀了赏识他的上级。

带着闹饷的士兵占了个山头为匪,没多久发现坐吃山空也不是办法,于是就是造反的民兵搅合到了一起。

朱弘昭拉开窗帘,看着车外,缓缓收回了思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