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北上,更名朱弘昭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54 字 9个月前

六月初六,天色麻亮朱二哥一家就忙碌起来。

赵期青衣青巾,指挥着四名健壮家丁将装书的藤木箱,装衣物的厚木箱分别叠落捆在牛车上。

朱以溯总共从菅典标家中租来了六名健壮家丁,一个个正值壮年,父祖与菅家一样,都曾是戚继光编练的蓟镇军汉。同样的,这些一个个都懂戚家军那一套。

此外还有一对爷孙,老汉独目,少年口吃。

这老汉陈玄广是义乌人,当年戚继光编练抗倭新军,老汉父亲还只是一个出苦力的矿工,有幸被选中。陈玄广少年时期就成了戚家军一员,干的是文职参赞,主要负责军纪,业余爱好就是研究火器,眼珠子就是研究的代价。

连躲在深宫的万历皇帝都知道卫所军废了,朱以溯自然也知道。从菅家租借来的这些家丁,用途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新平堡千户所定制中的一千一百多卫军操练起来。

新平堡千户所就在长城脚下,不说北虏,光是马贼就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朱以溯不期望能练出戚家军那样的精锐,只要能有几百名能听命令的卫军就足够了。

毕竟新平堡也是一座坚城,发现敌情点燃烽火,有几百听命令的卫军坚守一两日,周围的卫军、战兵再磨蹭,

也能赶来支援。

朱以溯也有其他小心思,比如有一队听话的兵,打不过也可以护着他们父子俩逃命。

这就八个人,六名健壮家丁每人都配了一把戚刀,三人背弓。陈氏爷孙更是一人抱着一杆长铳,足足八个战斗单位,远近皆有。还有锦衣卫小旗何冲带着一名小校骑马护卫,这下连骑兵都有了…

朱二哥…不,准确来说是朱弘昭,昨日定亲时他就有了这个名字。宗室子弟,出生时要报生,然后请名,请封包括婚姻等等一串事情都有宗人府那帮老爷们决定。

如今朱以溯父子削了宗籍,以前卡住的请名这一步骤就不需要了。朱弘昭这辈是木子辈,姓名中第三字要带木字偏旁。

他力争之下,以日月昭昭,为大明朝戍边献身为志向,勉强说服了朱以溯,这才有了朱弘昭这个名字。

而朱三儿就没他这个待遇了,一起有了一个正名,叫做朱弘林。起名寓意源于林木因日而繁盛,也寄意他能燃烧自己,照亮一方扬光明;另一个寄意是希望子嗣能繁盛如林。

本来这个名字是朱以溯给自己嫡子准备的,现在朱二哥有自己主张更名朱弘昭,这个寓意极好的名字就转给了

朱三儿。

夏日燥热,北地更是酷暑。

如今远行,他只套了一件棉布短衣,腰上别着白纸折扇,拿着一把青菜喂养一笼十二只雏鹅。气定神闲,穿着打扮随意,却让往来搬东西的家丁们不能轻视。

三日誊抄四书五经、《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以及一部《金刚经》,总共十七多万字,每日在白纸上誊抄近六万字。被知州何大人赞不绝口,引得代州城有头有脸的人物争相观看,光凭这,就让这些家丁粗汉佩服的难以言表。

而朱以溯父子打赌抄书的事情,也在知州何大人口中宣扬开来。小小年纪朱二哥,与李幼娘的婚事成了代州街坊热议之事。

这年头平民们本就没什么娱乐,受信息限制和见识,国事谈不来,最爱谈的还是和文人学子们差不多,喜欢听才子佳人的调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