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们对朱二哥三日誊抄十三部书深信不疑,朱二哥天家血脉,父亲又有功名,父子相承,有这样的功底也不足为怪。
但是代州城的文人学子们打死也不相信朱二哥一个十岁孩童能三天誊抄这么多书,一个个见朱二哥成了街坊热
议的‘头条’,心里哪能愿意?认为朱二哥在造假,但因知州何大人在前面发话了,他们不敢明着‘打假’。
否则哪是打假,而是赤果果打何知州的脸面。
但这个假必须打,心思纯正的学子想的简单,反正他就是不相信,必须亲眼看看。若这朱二哥是造假,那就必须坚决打掉揭穿,为晋北文人阶层扫除这个害群之马。若是真的,那最好不过,宣扬出去,扬他们晋北子弟威风。
若以前这个朱二哥还顶着宗室子弟名头,他们才不会认可他为文人呢。现在削了宗籍,又是少年成名,又立志戍卫边塞而改名,传出去他们晋北学子脸上有光啊。
至于那些心思不纯的,想的更简单。他们做不到,这朱二哥肯定就做不到。揭穿朱二哥的虚假面目,正好踩着朱二哥的名气宣扬自己的睿智,和不畏强暴的勇气。
毕竟宗籍削了,这朱二哥也是天家血脉,父亲更是千户,也能和强暴扯上点边。最好拆穿后这朱二哥父子能恼羞成怒暴打他们一顿,这样他们的名声会更好…
一帮怀着各样心思的学子出了代州城,却不知他们的目标已经出发向北,去了大同镇。
村头李家,李幼娘握着一支鹅毛笔练习硬笔书法,时而傻笑,时而俏脸泛着红晕。
家里的五只大白鹅能用的鹅羽都被拔光了,都是昨日
代州知州大人带动宣传的功劳。
这何知州自诩清流,朱以溯以儿子朱弘昭所书四书五经为回礼,让这何知州如获至宝。仔细询问了朱弘昭书写过程,这才知道了这对父子打赌之事,喜欢朱弘昭小小年纪展现的才华,更觉得朱弘昭情真意切有古名士之风。
不等朱以溯开口,这何知州就毛遂自荐为朱弘昭去李家当媒人。知州大人降临这个小村子,附近缙绅自然要凑过来刷刷存在感。
知州大人有意要为朱弘昭扬名,于是鹅毛笔的名声不胫而走。当天知州大人离去,附近那些需要李家仰望的缙绅们就拿出厚礼,各自求了几枝鹅毛笔回去。不是他们家里没有鹅,而是李家这鹅有意义。
别的不说,朱二哥与其父因求娶李家小娘子之婚事打赌,以十岁稚龄用李家鹅羽三日誊抄十三部书的事情,早晚会传为千古佳话呀,此时不求几枝鹅羽沾沾文气,那要等到啥时候?
获得三本兵书为回礼的刘家,刘老爷子更是看着心喜。尤其是字里行间充斥着的金戈锐气,就让他爱不释手。
于是刘老爷子更是以权谋私,将朱二哥这些事情编辑造册发到京城,也算是投之以李报之以桃。锦衣卫中,没有退休这种说法,退休的千户也是千户。想他这样的高级
军官,想退休只有一个办法:暴毙。
如今李幼娘许给朱弘昭,就不方便抛头露面,蒙着面纱也不行。李秀杏如此一来也只能蹲在家里,看着傻笑的妹妹心中只觉得酸涩。
她现在很羡慕妹妹,有个有情有义有才华的小郎君。而她呢?这辈子恐怕连个明媒正娶的婚礼都难得,甚至能不能嫁出去还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