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页

陆政东事实上一直都在打着要市区扩展到江南的打算,但是之前却是很巧妙的一带而过,蒋炳明仔细的思索着,陆政东不但是要把现有的市区打造成一个核心区域,而且看样子是有意在对面的江南设立一个新区,以新区带动原本市里比较落后的江南之地。

虽然是从檐口区剜除很大一块,但这样的方案檐口区不会反对,因为江南之地一向贫瘠落后,一直是檐口区的包袱,区里每年都要向这些地方倒贴财政资金,市里能松包袱,正求之不得,而江南之地的干部群众肯定是举双手赞成,对干部来说,新设立一个区,那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对老百姓来讲,新设立一个区拉拉动经济发展,他们同样会看到希望。这样轻轻松松就把檐口区的阻力削掉一大半。

如果陆政东能把大桥修建的事情办下来,陆政东在市里的威信肯定就要上升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这一点蒋炳明是心知肚明,因为大桥的建立不仅仅是拉动市区在南边的农村乡镇,也会大大加强地处南边的三个县和市里的经济联系,大大方便三个县和省里其他地方的联系。

而大桥一旦修通,在江南设立新区的事情那肯定就是水到渠成,加上城市建设,即便是陆政东在任内就办成了这三件事,绵西的人也都会记住他。

怎样确保政治地位的稳固和政治利益最大化,陆政东做得丝毫不比任何一个政坛老手差,小小年纪,不但在搞经济上有一手,在收买人心,玩手腕上也不是一般的高超啊。

只是可惜,陆政东和他不是同路人,陆政东是想做出一番政绩好往上走,肯定就容不下很多东西,这就注定了两人在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蒋炳明合上城市规划方案的说明和相关对照资料,默默地思索着。

常委们,副市长们,区县的一二把手们,主要职能部门的一把手们,这些人的资料大全都深深地铭刻在蒋炳明的脑海中,这是当分管党群副书记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他原来做组织部长的积累,做组织人事工作就得要像有三只眼一般,各种人物能够用信手拈来。

檐口区无疑是对抗陆政东的桥头堡和主战场,利益受到极大损害的金子名为首的本土势力对于陆政东的新城市规划方案抵触情绪很浓,而以建委主任刘銮为首的建委系人马因为同样原因,对陆政东也是非常不满,加上他的力量,蒋炳明认为陆政东这个市长新当选之后肯定也只有选择妥协和他妈进行合作。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是痴心妄想,城市发展公司,虽说是实际上就是市建委下设的公司,但实际上建委对于发展公司很难有发言权了,苏中路这个分管副市长显然具有更强的主宰权。陆政东先是一下就让刘銮没办法插手多少发展公司的事务,而金子名也是个滑头,在陆政东一有所表示之后,态度一下就暧昧了起来。

蒋炳明也不禁摇摇头,自己这一方看似力量强大,但是那是在受到别人挤压的时候,那时候大家都知道抱团取暖,而一旦没有那样的压力,面临着利益权力等等的时候,心也就不齐了,这个时候都倾利避害,蒋炳明也不禁叹道,人啊,总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啊,陆政东就是充分的利用了这一点,对自己的阵营进行着分化……

若是陆政东能够够保住化工基地,在修桥的事情上向陆政东发难,那会招致本土干部群众的不满,这殊为不智,得不偿失,蒋炳明沉吟着,还是要在自己最为擅长和实力最为强的地方有所行动,不然……

第28章 突然袭击

陆政东在绵西协调着区里关于大桥选址和化工基地选址的事情,副省长张思来对于陈省长交代的这件事也非常重视,鉴于前任由于轻率的就拿出一份会议纪要,导致这份纪要根本没有人执行,弄得有些灰头土脸的教训,张思来首先根据陈省长的嘱托,主持召开了有相关各方主要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研究此事,张思来在听了各方意见,了解了各方观点,心里大体有数之后,决定亲率省级有关部门和设计单位以及专家学者赴绵西现场办公协调。

陆政东对于张思来的到来也格外的重视,专门就此事和市委书记吴金泉进行了交流。

什么是中心工作,协调大桥和化工基地的事情便是,什么是重中之重,副省长张思来亲自到绵西协调此事就是,其他一切工作都需要让位于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