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页

这种斥候战,一开始的时候,满清探马还满怀悲壮,想着为了满清的主力,为了满清的未来,努力屏蔽明军夜不收。可几次斥候战打下来,这些满清探马被打掉之后,剩下的那些满清探马压根就不敢和明军夜不收死战了。如果不是曹变蛟下了严令,明军夜不收都能超过逃跑的多尔衮。

不给满清残余以休息的机会,更不给满清残余破坏粮田的机会,就这么一路赶着,赶到了朝鲜半岛的最东端,一直赶下了海。

躲起来的朝鲜百姓看到明军成了主人,纷纷从躲藏的地方出来,然而,就算如此,朝鲜境内的人数也是少得可怜了。新军组织这些百姓收获粮食,除了保证新军用量之外,其他粮食,则用于赈灾,重建釜山、汉城和平壤三座城池。

说起来也真是可怜,偌大的朝鲜半岛,被满清祸害地已经没什么人迹了。不过残留的朝鲜百姓,最恨的反而不是满清,而是光海君,但光海君被多尔衮带着跑去了倭国。

在明军支持下的金朴镇百姓,倒是没死多少人。他们最先带头,强烈要求明军留下来,呈送万民书,要求天朝上国收了朝鲜,在这里设郡置县,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

没有任何意外,所有的朝鲜百姓,都表达了他们想成为大明百姓的渴望。为此,冯德华很高兴,他指点金朴镇的百姓,上了血书,万民表,他会转呈大明皇帝。另外,也让这些百姓再送一份同样的万民表给大明辽东总督。

冬季即将来临,新军奉旨回京。朝鲜这三座城内的驻军,由金州的东江军负责。而辽东这边的驻军,则是山海关留守的关宁军以及蓟镇、京畿之地的卫所军队负责。至于蓟镇和京畿之地这边,则再从山西、陕西等大明其余九边的边军负责。也就是说,征辽大军将奉旨回京,而当地驻防军队,则由大明边军从陕西这边开始,逐步东移。

第1100章 崇祯皇帝的底气

其中移驻辽东的军队,都允许携带家眷,并能获得一块土地。当然了,他们所获得的土地,就没有奖赏给征辽大军的粮田肥沃,也没有那么多。

崇祯皇帝算过时间,参与收复辽东的主力,即新军、部分东江军和部分关宁军,能赶在过年之前到达京师。到时候,他要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当然了,参战的归化军也会参与。不过他们都是骑军,来去都快,根本就不用担心时间问题。

文华殿内的议事结束,群臣退去,唯独东厂提督王承恩却留了下来。其他人见了,心中免不了嘀咕,不知道东厂头子又要告什么密。

他们还真没猜错,王承恩就是要上密奏,殿内无人之时,他便到了御前,呈上一本奏章,同时恭声奏道:“陛下,奏章中就记录了这两年,六部从各公司分得股份红利的明细以及用途。陛下果然没有料错,其中大部分红利,都进了私人口袋了!”

当初成立大明水泥公司,还有路桥公司、大明建设银行等等,为了尽量减少内部阻力,为了尽快让这些公司运转起来,为了尽快让这些公司带动大明的经济,崇祯皇帝当初都是下旨,抽出了一部分股份,分给了六部。

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公司的成立和运转,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更是在六部的配合下,可以说是顺顺利利地成立了。在开头这两年,要么产量不高,要么还在全国各地布设网点,各家公司,主要是花钱,用得自然是用股份募集而来的资金,如今几家国营公司,大概都经过了两年时间的发展,是到了收获的时候,至少今年年底的分红,从崇祯皇帝已经掌握的数据看,要比前两年加起来还要多。

而且经过这两年的运转,不管是水泥也好,建设银行也罢,又或者是路桥公司,都已经为大明上下所接受。这些新生事物也都已经在大明的土壤里扎根,不管是谁,哪怕是崇祯皇帝本人,要想废除这些东西,都不是随口下道旨意就能做到了。

到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就不再像放任这些大笔的钱,任由六部自己处理了。各部衙门的小金库,不能有庞大的数额,否则必然会滋生腐败。于是,他就暗地里下旨给王承恩这个东厂提督,开始对六部的分红情况进行查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