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页

刘虞艰难的张开眼睛,看着自己的儿子嘱咐道:“人总有一死,我儿何必伤心。”

“父亲……”

“为父唯一担心的就是汉室江山会断在你我之一辈上,如果真是这样,我就算死也死不瞑目啊……”

“父亲”,刘和坚定地说道:“孩儿一定完成父亲心愿。”

“我虽为汉室宗亲,本该留在洛阳,但老夫的根却始终在幽州之地,孩儿啊,你若是有心,待我亡去,便就派魏攸,田畴二人送我的尸身前往幽州,也好一解我心中思念……”

眼见刘虞难以支持,刘和不忍弗了他这最后的心愿,落泪答应。

“好好,那我也放心了……”刘虞含笑而去……

“父亲?父亲……”

公元二零四十二月,原幽州牧刘虞去世,幽州百姓闻讯,无不落泪。

他,一位皇家贵族,出身高贵。

他,一个清官,公正、仁和,政绩显著。

他,民族问题专家,深受其他民族敬仰,他死后,连这些外邦异族都要为他报仇。

他,一位忠臣,一生为国,从不背叛。

如果,他真的做了皇帝,三国的混乱局面也许就不会发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也就不会出现了。

他,就是后汉三国前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刘虞。

刘虞,字伯安,东海郯县人,虽然和袁氏兄弟、刘璋等人一样同属高干子弟,却没有倚靠祖辈的荫蔽,而是从基层做起,早年举孝廉,担任户曹吏之类的小官,任内“治身奉职”。后来又当过博平令,“治正推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贼,灾害不生”。当时甚至出现过这样的传说:时邻县接壤,蝗虫为害,至博平界,飞过不入。这个传说虽然不足为信,但也足以说明刘虞的杰出才能已经是广为流传。由于政绩显著,后累升至幽州刺史、甘陵相,汉灵帝时历升尚书令、光禄勋、宗正等要职,灵帝末年,以宗正复任幽州牧。董卓专权时期,董卓对刘虞也是极力拉拢刘虞,拜大司马,进封襄贲侯。初平元年,又代袁隗为太傅。位居三公之列。但由于当时的交通等方面的原因,远在幽州的刘虞并没有接到这项任命。以刘虞的生平情况看,就算接到,他也必定不会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