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页

将血[校对版] 河边草 1809 字 2022-10-20

话虽如此说,他的眼光也不错,但就此时来说,却还是有些纠结,众臣目光瞧过来,都复杂的让人难以言述,便是他自己心里,这滋味也是莫名的很了。

不过陛下动问,容不得他想太多时候,该怎么说,才合陛下心意,又该怎么说,才不会得罪太多同僚,而最重要的,合了陛下心意不难,难的是,陛下会不会高兴,好像有些矛盾,但说实话,他瞧的太清楚了,陛下绝无意降罪于赵柱国,召其回京议罪?不啻于痴人说梦一般。

但话出自他的口中,虽说必定深合陛下心意,得罪了中书同僚不说,陛下却也未必高兴,至于缘由嘛,李承乾也是有苦难言,以陛下的心性而言,最为不喜见风使舵之人,揣摩君意,故意为之,若他李承乾也是这般,如今哪里会得陛下如此信重?

陛下颇有任侠之气,奈何身为帝王之身,不得不为百姓计,为国事计,有许多事,便不得不为尔,但……毕竟本性如此,所以,最不喜欢那些揣摩人心,唯唯诺诺的臣子,这就是李承乾眼中的皇帝陛下,他从来没跟人说过,便是最亲近之人,也不会露出一丁半点口风,这不但是他安身立命的宝贝,而且却也是招致祸端的东西,所以只能藏在心底最隐秘处,估计这一辈子也不会想旁人提起的。

而观陛下重用之人,也各个如此,这变相证明了他猜的一点都不错。

但话说回来了,反其道而行之?附和于中书诸人?那更不成,一旦掺和进去,惹得陛下心中不快不说,日后的麻烦也必然会接踵而至……

而陛下这个时候单单问他,除了示群臣以信重之外,是不知道他的处境吗,那断然是不可能的,陛下圣明烛照,哪里会不清楚这点关节?是故意为难于他?那更不是了……也许,不过是见他一言不发……已经心有不快……李承乾想到这里,心中已有些后悔,这个时节,闭口不言,就是大错啊……

所以这左右为难之处,除非身处其中,旁人就算知道,也不会真正体会到其中滋味于万一的。

众臣注目之下,李承乾面色不动,其实心思却已经转了不知道多少,片刻之后,他终于咬了咬牙,开口直言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得胜伯领兵渡河北上,本为偏师,进军临汾,已是大险,再若坚守,实乃不智,张大将军所虑不错,为大局计,当严令得胜伯回军……”

避重就轻,谁都不会满意,但着实不愿卷进这番风波当中,无奈之下,也只能出此下策了。

果然,许多人目中露出嘲讽之色,转过了头去,但李承乾哪里顾得了那么多?只是微微抬头,向陛下那里瞄了过去。

景帝笑意未减,还微微点头,摆手示意李承乾退下,但平静之下,所含的失望之意,让李承乾如坐针毡,不过是顾着他的颜面,没有细究而已,若是换个人,估计就不是这么轻描淡写了。

这一刻,李承乾后悔之余,却是将那远在河中,还带给他天大麻烦的赵石恨到了骨子里……

李承乾看的不错,皇帝陛下有些失望,皇帝陛下甚至在想,从什么时候开始,李承乾也变得这般圆滑了,当初……赵柱国曾言,可以数千兵马,破李承乾所率数万大军,当时……他不以为意,心中还道,朕要的是兵部尚书,又非领兵大将?

但现在想来,也许赵柱国说的根本不是这个,许是……说……一旦心性变了,人也就变得……让旁人不认识了……

当然,这纯属皇帝陛下触景生情,胡思乱想而已,要不怎么说,没人愿意招惹皇帝陛下身边的近臣呢,道理就在这里了,身在帝侧,一言一行,也许都会对皇帝陛下产生影响,即便当时未有那个效果,过后却也难保陛下不会记得,应景的时候,可不就有了作用?真真可谓是防不胜防,这也正是近臣们足可自恃的地方,和常人所说的枕边风之类的类似,关乎的却乃旁人荣华富贵,甚至是身家性命罢了。

但失望归失望,景帝却已经有了决断,微微挺直身子,沉声道:“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