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来的人里,还不包括了那些和建安官员有关系的在里面,这些和当地有关系的,基本都是住进写信邀约的官员家中,比如说长孙煜就把长孙家在东都洛阳开酒楼的族人叫了来,这些人来了就都住在长孙煜家中。
来的人中还有不少并不是来参加大比的,他们都是属于饕餮客一类,都是在各处寻吃的过程中,听说建安要办大比,就都闻香而动的寻了来,不管这大比倒底能办得多热闹,至少,那么多家酒楼食肆云集一地,总归能找到美味的罢。
当然了,这些个饕餮食客不参加大比,自然就不能享受到食宿免费的待遇,这倒是王况没想到的,他是考虑到过以后会有饕餮客来,但没想到第一次的大比就能招不少人来,如果按现在这个状况发展下去,恐怕现有的登记了要开家庭旅馆的床位就不够了,还好,还有十来天的时间,再发动一下,还来得及解决。
其实也都不用发动,建安民众也明显的感受到了十几天后的大量人流,那些以前还在犹豫中的就都开始行动了起来,被褥不够的,赶快的去买,建安的卖完了,就去周边的唐兴等地买。
建安扩城的申请也被批准了,并不是当初申请的向西扩到建溪边的规模,而是连同城北城南都允许外扩一里地。至于原来设想的往城东扩,因了城东离山太近而被否决了,这点很好理解,若真要生乱,如果城东也向外扩一里,敌人只需要在山上,就能更加容易观察到城内的情况,这是从城防上来考虑,可以理解。
李老爷子不愧是军神啊,远在长安,竟然只从信件往来就能分析出光只城西扩了,也只能满足一时之需,过个几年,城又不够大了,所以直接就把城北城南也拨了过来。当初李业嗣给李靖写信的大致内容,那都是和黄良长孙煜等人商议定了的。
恐怕,这里面,长孙臭老酸也出了把力气吧?
事实上,也正因建安是州城所在,所以其城市规模更加引朝廷重视,若要是唐兴想要扩城,那一般地说,兵部批了就基本是准了的,但州城,除了兵部外,还有其他部也要通过才行。要是中原大州的话比如说扬州,恐怕还要皇帝批复才可以。
九月中,田里的稻谷基本都已经收割完毕,农户们大多都开始空闲了下来,扩城是大事,尤其是城墙的修造,是排在第一位的,要用最快的速度建起来,因此州里早早就派下了徭役,建安县每家都必须三出一的来参加修造城墙,其他县则按四出一的规矩。也可以用钱粮来替代徭役。
所谓三出一,那就是你有三口人,就必须出一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必须的。不满三口按三口算,四口人家也按三口人家算,五口人家就要按六口之家算了。
像是孙家,则是用钱粮来替代的,全县几万人口,如果全都是出人,那可就是一万多人拥挤在工地上,想动一下都是困难,更别说干活了。
三出一的规定,如果放在几年前,恐怕是要引起民愤的,许多人家,比如说孤儿寡母的,并没强壮劳力,干活肯定不行,只能是用粮米替代,可那时候哪里有现在这样的年收入?去哪里找钱粮来交?
但是这次的徭役,说是徭役,其实比起以往的徭役来要轻松许多,因为管饭,管饱,不用像以前的徭役一样要自带工具粮食全白干。
既然要管饭,自然就少不了烧水做饭的人,所以,像是家中没壮男丁的,又交不起钱粮的,你尽管来就是,只负责烧水做饭,并不是什么重体力活,也算你出了徭役了。再加上你在家里闲着不一样是要吃?来到工地上只不过比平日多做些饭,却也是有饭吃的。
所以这次的徭役是没引发起任何的不满来,甚至不少明明是四口之家,只需要出一个人的,也出了俩人,有的更是夫妻齐上阵,丈夫在干体力活,妻子则在临时营地里烧水做饭。
不过这也带来了隐患,许多人家是把几岁大的孩子都带了来的,小孩子不懂事,满工地满营房的乱跑,大人们在干着活,不可能一直的盯着,这要万一出了点事,尤其是在如今那么多人来参加来看流水大席和大比的,真出事情了,影响可就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