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页

食王传[校对版] 小灰雀 3470 字 2022-10-19

次日一早,王况他们还没梳洗完,就见驿官领了个书吏并几个衙役模样的人进来找徐国绪,原来是驿官见了徐国绪的碟文,有见着了队伍里有几个伤员,瞧那模样应该是经过一场打斗的,不敢怠慢,连夜就派人去秉告县令了,县令也曾隐约听说栖霞岭似有贼人出没,因此大惊之下,赶忙派了衙役前来,虽然只几个人,起不了什么作用,但这个态度总归是要做出来的。

因此次剿匪,个个都立了大功,心情大好之下,徐国绪和李业嗣等人倒没给赶来的书吏和衙役脸色看,这让他们松了一口气,等到听说贼人已经剿灭,不由也是大喜,如是一来,从须江到唐兴的路就算是从此平安无事了,长此下去,经由栖霞岭的客商也会越来越多,这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便遣了一个衙役快马加鞭再赶回县里秉告。

王况想到这栖霞岭处于两州四县(建州唐兴,衢州玉山,广丰,须江,唐初玉山广丰属衢州,后划归信州,今属江西)交界处,若是让唐兴县一人独领了功劳,恐怕今后四县就要交恶,对百姓不利。反正功劳够大,不怕多人来分,就和徐国绪提了提。徐国绪毕竟是从宫里出来的,王况一提这四县交界,他就明白了过来,心想,这个王二郎到底和慎家什么关系?竟然处处维护?连带着岑余子也要沾光。不过心下想归想,却是立即修书几封,不外是统一了口径,说是四县在唐兴县牵头下,协助羽林军剿贼云云。叫来那个书吏,交代了一番,让他把书信分送到几个县并建安去。做这个事,徐国绪是一点压力也无,如今朝廷不怕你把功劳分给别人,就怕你冒领功劳。

书吏和衙役是看着王况耳语了几句,这天大的功劳就降了下来,平时这帮衙役也就是管管偷鸡摸狗的事,或是收税的时候下乡去转转,民众刚经历几十年的战乱,现下好不容易安稳下来,都很是安分守己,他们也就根本没有立功的机会,想立功也要有由头啊。这下可好,剿贼啊,还不是小贼,是聚众上百的大贼窝。当下都暗暗感激王况,在去须江的一路上,几个衙役是寸步不离的跟着王况和徐国绪的马车边上,就等着他们若是有什么需要吩咐的,立马去办。

林荃淼找了个机会,偷偷鄙视了把王况:“二郎你这脑袋,不入仕实在可惜,难怪阿爹说你妖孽,真的是妖孽啊。不管了,这里先说好了,往后若某有难处,你可不能不帮。”

第七十七章 金陵

除了在栖霞岭上的事故外,这一路上就没再碰到过贼人,一来是贼人都不愿意和官军对上,二来如今已是贞观七年,各地方基本上都已经稳定了下来,老百姓就是这样,有口吃的,有地方住就满足了,所以闹事的也不多。

一路上大家都是安安份份的赶路,王况偶尔会下了马车骑骑马,只有林荃淼,嫌栖霞岭那次还不够刺激,每到一处人烟稀少或是险要之地便要东张西望的,盼望着能从某个隐蔽角落里冲出几个劫匪来。但每次总是让他失望,其实军士们也是希望能有战斗机会的,承平几年,他们已经憋得难受得很,只是这次功劳已经足够大了,再多功劳也不可能多得奖赏,所以也就不再那么热心,因此每次见到林荃淼失望的眼神,就会有军士打趣:“小郎君干脆只身一人在前头探路好了,碰到贼人就喊我们。”

一路上大家最喜欢的就是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正好赶上饭点,这时候王况总会露几手,有时候是将淘好的米混合了切碎的熏豚肉塞到新砍下的青竹里,再放到火上煨;有时候是将军士们从河里捞上来的鱼切成薄片,就这么沾着调了胡椒或是花椒的辣椒酱生吃;有时候碰到芦苇多的时候,王况会让他们去剥了芦苇的芽芯拿来或是炒鱼片,或是炒肉干吃。最让他们难忘的就是有一次翻个小山岗的时候,打到了一窝刚出生不久小野豚猪,有七八只,王况就给他们烤了来吃,还没熟的时候,闻到酒喷到烤着的豚猪肉上腾起的阵阵香味,就已经让他们口水直流了,那天个个是吃的肚子溜圆,就连李业嗣也破天荒的给军士们解了酒禁(前面说过,烧烤的最大诀窍就是喷酒,酱料大家都会调,也大同小异,就是不会调的,现在超市里也多的是卖的,至少要喷两次,一次是半熟,为的是让酒渗进肉里去,一次是快熟的时候,为的是让酒和热油充分混合,掌握了喷酒的时机,您就是您那圈子里的烧烤达人了)。

所以,这帮军士渐渐的都开始学刁了起来,每天上午是慢吞吞的赶路,就希望着不要在晌午的时候赶到城镇。而一到下午,就加快脚步,把上午落下的路程给赶回来。对这个现象,李业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时候还有点纵容。王况是无所谓,反正他就只在做吃食的时候动动手,其他什么采集打猎捕鱼甚至于收拾干净的事情又不用他动手,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到在全身心投入烹饪中时所带来的享受?烹饪对王况来说,并不是劳动,反而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大概邝大也能做到吧。再说了,能和这些军士打好关系,也是不错的,多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个敌人少一分烦恼,还有就是后世哪里能找到这么多没任何污染没任何添加剂啊催长素啊激素啊什么的食材。林荃淼又有得游山玩水,又有得吃,当然更是没意见,有时候他还会挑唆那些军士下顿搞点什么来吃吃,越古怪越没吃过的越好,他一直很好奇,还有什么东西到了王二郎手中才能让他感到为难呢?

其实王况做烹饪也就是三板斧,用来用去就那么几招,如果说有优势,那也只是占了比别人多了一千多年的烹饪知识和而已。也幸好,这世上的食材处理方式翻来覆去不外就是那么几种,所以这一路上也没出什么状况。要说有状况也就是从扬州换水路后,有一次军士竟然捞了几条河豚起来,把王况吓了一跳。这时候是春天,正是河豚最毒的时候,王况以前吃都没吃过河豚,更没处理过河豚,所以他跟本不敢动手,而队伍里也没有人会处理,就把河豚给放了。

在扬州少不得要歇一天两天的,一是要联络当地换了官船走水路,二是从建安出发后已经走了十几天,人马都有些困顿,需要休整一下。(此时候的扬州治所为金陵--今南京,中唐后才将杨州治所改到今天的扬州,并在金陵另设升州,金陵改称江宁)再就是扬州本就是繁华之地,既然来了,总是要留连留连。黄良那个在任扬州司兵的儿子名叫黄勤,早就得了阿爹送的信,王况他们拜见过刺史后,他就派了家人将王况和林荃淼引到家中歇息了,徐国绪因有天使身份在,他和李业嗣自然有刺史招待着。

徐国绪见王况被黄勤给引回家去,初时倒没什么,不过在刺史府上吃了一餐后,就借口水土不服,跑到黄勤家蹭饭了,他这一跑不要紧,下一餐李业嗣也跑来了。惹得刺史暗暗纳闷,难道这个黄勤家有什么吸引他们的地方?还是说这黄勤或是他阿爹日后将有重用,徐国绪是宫里的,李业嗣的祖父是兵部尚书,莫非是他们俩听到了什么风声,提前去少冷灶了?王况在建州有名不代表在扬州也有名,扬州这里只流传着建安的富来客栈名头。所以刺史跟本想不到徐李二人完全是冲的王况整的吃食去的,这一路上,即便是在城镇里歇息下来,因为吃不惯江淮一带偏甜的菜,王况都会自己动手做点吃食。

按计划是要在金陵休整三天的,第一天大家都觉得有点累,都没出门,在马车上颠了十几天,车又没防震,路况又差,个个都被颠得头昏脑涨的,歇了一晚才缓点。

第二天一早用过饭,王况王冼和孙嘉英兄弟三个就被林荃淼给拉去逛街了,王冼在这里面年纪最小,体力也是最快恢复过来的,早就按捺不住要去逛了,从小到现在,他哪里出过这么远的门,这一路上他都是经常拉着王况问这问那的,这几年他已经把王况看成了无所不知的大能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