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蚕食保加利亚东部的7个省份,继续向东连通摩尔多瓦和敖德萨,将乌克兰地区尼古拉耶夫州和赫尔松州一口吞下,与克里米亚连接成一片。
可是这个方案,被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直接否了。
原因就在于欧洲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若真的如此行事,那就彻底得罪死了沙俄,成为了沙俄必欲拔之而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
其战略优先度,甚至高于世仇的德意志帝国。
原因很简单
从表面上来看,大蜀帝国鲸吞了大片东欧土地,使得乌克兰变成了内陆地区,沙俄连黑海附近沿海港口都没有了,岂能不急着跳脚?
沙俄这二百年来,前后通过十次俄土战争,终于将触角伸到了黑海沿岸,这是沙俄历代君主向西方扩张的梦想。
即便朝政变化,这一向西核心战略不会改变。
大楚帝国突兀的站在前面当了拦路虎,表面上是占了便宜,实际上是给后方的德国和奥匈帝国挡枪口,实在太愚蠢不过。
俄国人不干你干谁?
大楚帝国的体量和军事实力足以震慑一干巴尔干小国,却无法吓退沙俄这样的庞然大物,必然会酝酿下一场战争。
而且时间不会长,近则十几年,长则至多20年,沙俄帝国必然会骤然发难,主动掀起对大楚帝国的战争。
面对数以百万计沙俄士兵,如何能守得住这长达1360多公里的边境线?
所以,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果断的否决了欧洲远征军的这一计划。
将整个乌克兰大平原都让给沙俄和德国去争夺,大楚帝国不插手。
日后沙俄结束了内战,统一了全国,必然再次将矛头对准乌克兰以西的波兰,这是历史证明的正确轨迹。
相比较而言,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的克里米亚半岛并非主要方向,其北部通过宽度约8千米的彼列科普地峡与乌克兰大陆相连,其余三面被黑海和亚速海环绕。
这就决定了
大楚帝国拥有的克里米亚州,只有北部8千米宽的彼列科普地峡属于边境线,需要囤积重兵和建立牢固的要塞防守。
早在14至18世纪,克里米亚汗国在地峡最窄处挖掘全长7公里、深15米的人工壕沟,形成“鞑靼壕沟“防御体系,令人望而生畏。
该工事配合石砌城墙与40座瞭望塔,成功抵御俄国长达三百年的军事扩张。
只要加以大力整备,形成隔绝南北的大型炮台要塞体系,就能极大的强化克里米亚防御态势,将“鞑靼壕沟”升级为“鞑靼要塞”。
加上大楚帝国拥有绝对的海军优势,这种地形条件极为有利于防守,沙俄纵然出动数百万军队也难以展开。
这不是兵力多少的问题,而是有劲儿使不上。
这必然导致一个结果
即便统一后的沙俄重新恢复实力,可只要一天,其海军实力没有压倒大楚帝国的皇家海军,就不要妄想染指克里米亚。
从军事角度而言,没有丁点的可能性。
这就如同大英帝国占据了西班牙的直布罗陀,西班牙人只要海军实力一天没有超过英国,就没有可能夺下这块地盘。
未来争夺克里米亚的战争,大楚帝国的皇家海军必然会出动,通过大口径舰炮对俄军重兵集结地区实施覆盖性炮击,直接用炮火令其品尝失败的滋味儿。
这样的防守优势,相比激进计划的1360余公里长陆路边境线,不知道要好了多少倍?
作为掌控帝国超过半个世纪的最高统治者,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深谙一个道理;贪婪要适度。
他难道不想要保加利亚东部7个省,加上摩尔多瓦和奥德萨,再加上乌克兰南部的尼古拉耶夫州和赫尔松州,与克里米亚连接成一片?
他当然想要了,可是大楚帝国没有那么好的胃口,能够消化这面积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大片欧洲领土。
相比成为沙俄的眼中钉,肉中刺,大楚帝国皇帝郑国辉宁愿稳一步,先把克里米亚弄下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