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的关键,还是腿多腿少的问题。属下仔细算了一下,王通的六万人马中,有两万五千人是骑兵,所有的腿加起来大概是292500条腿;而我军的六万五千人马,是以步兵为主,骑兵才五千余人,所有的腿加起来大概是217500条腿。比王通的军队整整少了75000条腿……”
(备注:数学好的帮忙算一下,看辛评算得对不对:60000x3+25000×4.5-(65000x3+5000x4.5)=75000条)
总之,辛评的意思,就是王通骑兵多,袁尚骑兵少,步兵跑不过骑兵。冒然出城,会遭到王通骑兵的追杀,必会大败。
数据就摆在眼前。
不由得袁尚不服。
辛评一说出这些数据,袁尚立马就明白了。便又紧张的问道:“那么,先生觉得该当如何?”
“等!”
“等什么?”
“等时机。”
“要等到什么时候?”
“少则十天,多则一月。”
“这么久?”
“是的。”
辛评道:“这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其一,河沟挖成的时间。
王通要开挖一条长达三十多里的河沟,纵然动用数万军卒和民夫,最少也需要十天时间。
春季多雨,雨天河沟会积水,不利于挖掘,所以,实际完成的时间会多于十天。
其二,援军接应的时间。
我军离开邺城之后不能漫无目的的乱跑,而是要有去处,并且还要有接应才行。否则,就只能如同丧家之犬一般到处乱跑,最后,在王通强大的骑兵的追杀下,彻底败亡。
因此,我们需要在曹仁和乐进的军队离邺城再近一些,才能考虑弃城。这样,我们才有可靠的去处,并得到曹仁、乐进的接应。”
袁尚觉得颇有道理。
但仔细一想,又心中暗惊:“先生所说的“可靠去处”,莫非是指将清河郡和魏郡的城池交给曹仁和乐进?”
“没错。”
辛评点了点头道:“我们在清河郡和魏郡的城池,兵力极其空虚,而王通又多骑兵。如果我们不将那些城池交给曹仁和乐进,很有可能会被王通的军队抢先夺占。
真到了那时,我们就算是离开了邺城这块“死地”,也无处可去。所以,不如暂时将那些城池的防守移交给乐进和曹仁,待到主公突围之后,再让乐进和曹仁将那些城池交还给主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