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司马懿这样做也是有私心的。他并不是在为袁尚做事,而是在为曹操做事。
他确实猜到了王通的心思。
而且准确无误,完全正确!
但是,他力劝袁尚死守邺城,只是为了让袁尚拖着王通的主力军队,给曹仁和乐进控制清河郡和魏郡争取时间,并进一步为曹操的主力大军从徐州调动到冀州争取时间。
至于袁尚的死活,在司马懿眼中并不重要。
司马懿劝不动袁尚,便暗中给逄纪使眼色。于是逄纪也跟着司马懿一起劝袁尚。但袁尚死活不肯答应,还当即就要给蒋奇下令,尽快弃城逃往清河郡。
最后,还是辛评出面了。
相比逄纪和司马懿,辛评现在还是袁尚的人,而且,也是跟随袁尚最久的人,比较能够得到袁尚的信任。
对辛评来说,袁尚是他的主公,他必须为袁尚的安全考虑。同时,为了给自己留后路,辛评也不愿意得罪曹操。
因此,辛评对袁尚说道:
“主公说得没错,邺城并非久留之地,我们必须离开这里,留在这里就是等死。
原因有二:
其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危墙不一定会倒下,也许八年十年都不会倒,但万一哪一天倒下,会压死人的。
王通也许会因为爱惜百姓而不愿真正引水灌城,但万一哪天脑袋门夹了一下、被什么敲或被驴踢了一下,他一声令下,这邺城也就完了。
战争有很多不可确定性,明知有巨大的隐患存在而依旧视若无睹,实非谋战之道。
其二,须防狗急跳墙,兔急咬人。
正常情况下,王通爱惜名声,不会真正引水灌城。但是,如果乐进和曹仁的军队逼近邺城,或丞相的主力大军进入冀州,当王通面临战争失败时,为了扭转战局,他必会如同被逼到墙角的狗一样,不顾一切的反扑。
势穷之时,战争的胜利比名声重要很多。所以,到了那时候,王通必会孤注一掷,掘开漳河,冲灌邺城。”
袁尚闻言,深以为然。
很是感慨地说道:“知吾者,辛仲治也!”
却听辛评又接着说道:“但是,现在却还不是撤出邺城的时候。”
这个神转折,让袁尚有些措手不及。
赶紧问道:“先生何出此言?”
辛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