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苦练太宗皇帝的成名绝技

大宋悍臣 鼠猫狗鸽 8325 字 9天前

太宗皇帝乘着瘸腿驴车疯狂逃窜,也只有高琼一个人最先跟上。

高琼护佑着太宗皇帝返回京师,破了其余将领另立新帝的阴谋。

所以高继勋家里是有传承的,他孙女也是大宋皇后高滔滔。

高家自从跟随太宗皇帝后,受到赵宋历代皇帝的信任。

王曾十分怀疑高继勋,是知道太宗皇帝在高梁河战败的真相。

高继勋可没有他爹骨子里无赖的性子,而且生性谦和:

“王相公,是宋状元来过,他与官家详谈过。”

“哦,原来如此。”

王曾便撤去了怀疑的目光。

宋煊定然不知道太宗皇帝的秘辛。

这一定是巧合。

赵祯驾驶驴车虽然刚开始有些惧怕,但是玩着玩着,他就感觉自己十分擅长驾驶驴车,连一旁善于御车的老手都夸赞官家。

这让赵祯浑身上下充满了干劲。

回头让十二哥坐在自己身边执戟,让他好好瞧瞧朕的本事。

光是想想那个场景,就让赵祯心情澎湃,恨不得立马发兵辽国。

“吁。”

赵祯停下驴车,直接跳下来:“王相公来了。”

“见过官家。”

王曾规规矩矩的行礼,随即瞧着赵祯接过汗巾,擦着他脸上的热汗。

“王相公怎么亲自来送奏疏了?”

赵祯示意宦官给王曾扇扇子:

“天气炎热,如此小事,王相公还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啊。”

“多谢官家挂念。”

王曾觉得赵祯长大了许多。

不再是那个事事都要看着大娘娘眼色的孩童了。

如今大娘娘一意孤行,当真是让王曾十分心累。

大娘娘治国以前还行,不会过于插手。

可是如今却是被情绪左右,长此下去,大宋律法便是个屁了。

外戚违法之事没被爆出来,无忧洞都如此凶残。

如今刘从德的恶事几乎都瞒不住了,就算朝廷抓住无忧洞那些人,他们也不会认罪伏法的。

朝臣都无法无天,为什么要让我们都遵守律法?

王曾坐在一旁:“有关无忧洞的事,宋状元可是与官家提过了?”

“提过了。”

赵祯脸上登时有了气愤之色:

“此事如此危险,我已经把太宗皇帝覆灭北汉又历经高梁河之战的内甲,赐给十二哥防身用了,但愿太宗皇帝能够庇佑他。”

“况且那些贼子过于歹毒,我怕十二哥他经验不足,东京城如此之大,不知会有多少险恶之人。”

王曾听着官家的描述,努力平复心情。

他也知道许多历史的真相并没有告诉赵祯。

无论是身世,还是先帝们的秘辛。

“官家此举,大善。”

王曾还是主动夸奖了一句:“只是驾驶驴车之事,还望三思而行。”

赵祯哈哈笑了两句:

“王相公不必忧心,驾驭驴车,我已经得心应手,而且十二哥说过,像我这般年纪,就算是摔了个骨折,也比寻常人更容易好。”

“男子汉大丈夫摔摔打打十分正常,朕也是想要长到十二哥那般的个头,将来上朝也会更加威严。”

王曾是福建泉州人,年幼被他叔父收养带到山东长大,个头不高不矮。

他对于皇帝渴望长高之事,也是能够理解。

不过太宗、真宗二位皇帝个头并不突出,官家的愿望怕是要落空了。

相比于太祖皇帝是个大黑胖子,其余两个皇帝身材都偏瘦弱,穿甲胄也是撑不抬起来的。

但是王曾对于宋煊的话十分不赞同,天子那是能随便摔摔打打的吗?

“官家尚且年幼,宋十二他自幼便长的如此雄壮。”

“若不是文气外泄,谁都觉得他是个当禁军的人样子,官家不可同他学习。”

王曾说的后面那些话,赵祯都没有听见,唯独尚且年幼这句话,着实是刺耳。

原来在他们眼里,朕依旧是个“孩童”!

“十二哥尚未及冠,便是连中三元的状元郎,乃是文武双全之才,他比王相公连中三元的年岁还小呢。”

赵祯看着停在不远处的驴车:

“王相公何故这般贬低他?”

“臣不是贬低宋十二。”王曾捏着胡须道:

“官家乃是君,他是臣,臣能做的事,君不一定能做,反过来亦然。”

“毕竟官家肩上担着的可是大宋亿万百姓和江山。”

“朕现在的肩上担着的只有这一条汗巾。”

赵祯把自己肩上的汗巾放在桌子上:“如今便什么都不担着了。”

王曾敏锐的察觉出来,随着官家逐渐长大,也不满意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的情况。

“官家勿要过于泄气,还需要时间。”

王曾也是劝慰了一句。

他思考着该到什么时候合适的时机,把大娘娘不是官家亲生母亲之事和盘托出。

赵祯对于这话早就听腻了。

要不是宋煊给自己出主意,他们什么话都不会说。

什么事都不会告诉朕。

“官家,今日我们再去寻了大娘娘,说有关无忧洞之事。”

王曾叹了口气:

“大娘娘目前是不赞成调动军队来对付他们,甚至还想要以此为筹码,不再追究刘从德之前的事,方有商量的余地。”

“官家若是闲暇之余,可否去劝一劝大娘娘?”

“我?”

赵祯伸手指了指自己道:

“王相公不如去找曹侍中,兴许还能调动人马协助十二哥。”

赵祯觉得王曾是在大娘娘那里受挫气昏了头,才会来寻自己出头。

这种事,自己能去找大娘娘出头吗?

经过宋煊的教导,赵祯可是明白自己与大娘娘之间的敌对关系了。

曹利用与王曾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好,就算曹利用呈现出好好先生的形象,但他就是跟王曾亲近不起来。

王曾不在意。

因为他知道曹利用也不是大娘娘的心腹,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一个吸引仇恨的靶子。

就如同自己如今的处境一样。

王曾甚至也想要去找宋煊,问一问。

他是用了什么法子,让刘从德被暴打一顿后,选择低头而不是报复的?

若是宋煊在这,兴许就会告诉王曾,方才官家已经说过了,谜底就在谜面上,只是你没理解。

王曾直接把宋煊拉了出来:

“官家,若是光靠着宋十二一人,怕是根本就无法铲除无忧洞这个祸害。”

“无忧洞存在多少年了?”

赵祯靠在椅子上:

“想必比朕的岁数还要大,那么多年朝廷都没有剿灭,难道靠着十二哥一个小小知县,就能剿灭的吗?”

“我去找大娘娘讨要军权,王相公觉得朕在大娘娘眼里是真的想要剿灭无忧洞,还是想要剿灭谁?”

五代遗风可不是白说的。

至今仍旧没有完全灭绝。

别说赵祯不同意玄武门对掏,真让他接触许多军中将领,到那个份上了,轮不得赵祯不同意。

手下的人可不会放弃到手的功劳,来一波神龙政变,逼迫刘娥下台。

但是这种情况,是大宋这帮文官绝对不想见到的。

王曾一下子就被赵祯说的哑口无言。

但是他不仅不生气,反倒觉得官家真的长大了,知道如何思考事情了。

如此应对,他离亲政还会远吗?

“官家,若是有机会还是要劝一劝大娘娘要执法严格了。”

王曾直接略过前一个话题:“自从真宗皇帝继位,大多是执政以宽,先前我也是如此。”

“但是我发现那些歹人并不会因为朝廷执政以宽就收手,反倒会得寸进尺。”

“今后我还是要带头严政,以此来改变世人心中的侥幸之心。”

赵祯对于王曾的话,十分不以为然。

以前他还是对王曾的话言听计从的,但是自从跟宋煊这个“叛逆者”多接触后,便深受其影响。

这种执政以严的语调,十二哥早就说过了,而且在他任职的时候便已经有所体现。

如今撞了南墙,你才知道拐了。

更何况赵祯对于这些臣子也极为有戒心。

原来你们都知道朕生母的真相,但是碍于大娘娘的权势没有一个人主动告诉朕,全都为其隐瞒。

这么多年,你们有无数次暗示朕的机会,可一个人都没有。

既然你们如此畏惧大娘娘的权势,那便跟朕并不是一个盘子里吃饭的。

不如十二哥这个外来的主动告诉我。

赵祯也突然明白他爹曾经的操作,为了巩固皇权,任用被朝廷当权派所贬低排挤的的“南人”之事。

唯有引进新的心腹,才能使得自己的羽翼逐渐丰满,才有更多的实力与原来的旧势力相抗衡。

事实证明赵祯对于这件事非常在意,在刘娥死后,他直接把刘娥提拔的宰相全都外贬了。

“王相公有如此心气,也是极好的。”

赵祯脸上带着笑意:“但愿大宋能够在王相公的治理下,世人皆是守我大宋之法。”

王曾一时间不知道官家是真心祝福,还是在阴阳讥讽。

现在连官家自己都看不懂了吗?

王曾捏着胡须长时间没有言语。

“官家,多看一看这些大娘娘批阅过的奏疏,兴许对官家将来执政有所帮助。”

“多谢王相公提醒,朕会好好看的。”

“那臣就不打扰官家休息了。”

赵祯脸上带着笑意:“高指挥使,替朕送一送王相公。”

“是。”

高继勋前头带路,请王曾出去。

过了数道门后,王曾止住脚步:

“高指挥使,官家除了宋状元之外,可是接触了其余人?”

“不曾。”

王曾顿感奇怪,他不相信官家改变的如此迅速。

光凭借宋煊一人,是没法瞬间影响如此之大吧?

王曾确实是小觑了域外天魔对本地人的污染能力。

尤其是赵祯生长在如此压抑的环境当中,反弹的速度是寻常人的数倍。

不过高继勋确实是发现了,官家其实是下意识的模仿宋煊的言行,如此来为自己增强信心。

这一点,他并没有告诉王曾。

“高指挥使,若是这玉清宫的道人多与官家接触,还望高指挥使多加阻碍,我有些担忧官家会走了真宗皇帝的老路,为这些道人所迷惑。”

真宗皇帝搞这些天数运动的时候,没少被王曾所diss。

就是因为如此,真宗皇帝是认为王曾是一个可以托孤之人。

真宗皇帝也是知道这种事是假的,但是他需要这种仪式来巩固皇权,全都是为了政治服务的。

高继勋点点头,并没有多说些什么。

他能给王曾透露出这些消息,便是认可王曾的人品。

就在王曾要踏出大门的时候,正巧遇见宋庠来了。

“见过王相公。”

“你这是?”

宋庠是去与刘娥说一说官家今日的活动,未曾想王曾会在这个时候来见官家,不知道商议了什么事。

“好叫王相公知晓,我是来为官家记录起居注的。”

“嗯。”

王曾也不多言,直接走了。

因为刘娥破格提拔宋庠的事,在王曾看来宋庠与其余投靠刘娥的士大夫并无区别,所以对宋庠并不是那么的感兴趣。

相反更善于交际的宋祁,与王曾关系不错。

在其死后,是宋祁给王曾写的墓志铭。

宋庠瞧着王曾远去,颇为客气的拱手道:“不知道王相公来此?”

“公干。”

高继勋回了两个字后,便直接回去接着保护官家了,并不想与宋庠多交流,免得说了不该说的话。

宋庠无奈的苦笑一声,也紧随其后,进入了玉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