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杀死曾经那个少年

在奔赴京师之前,董卓上了一道奏疏。

“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浊乱海内。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渍痈虽痛,胜于内食。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今臣辄鸣钟鼓如雒阳,请收让等以清奸秽!”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上此诏书,董卓有两层考虑:

一是“师出有名”。

董卓明白边将入京,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此上书朝廷,表明自己要“清君侧”,这是伟大且正当的行为。

二是“火上浇油”。

董卓看热闹的不嫌事大,他认为洛阳的火不够旺,需要再泼点油吹点风,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要让局势恶化到不可挽回的境地。

这封奏疏的本质就是向“十常侍”张让等人喊话:

大将军何进已经借刀来宰你们了,赶快提刀去跟他拼命吧!

如此一举两得,董卓一路上时刻关注洛阳局势,他准备坐山观虎斗。

此为董卓的登顶第二策: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中道:“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收到了可以进洛阳城的准确时机,而且董卓自己的一切铺垫都无法留下口舌,人们后来想起来是时也只能埋怨到大将军何进或者袁氏的头上后,这时候,董卓才打算进京。

那么董卓护驾回宫,京师洛阳的水很深,有关东豪强门阀士族,也有各路诸侯,都枕戈待旦虎视眈眈。

所以作为无根基的外来户,董卓入京的第一要务是要镇住场子。

但董卓的西凉军只有三千兵马,势单力薄,该如何镇住各路强敌呢?

他想出了一条绝妙的计策:

董卓命令部队晚上悄悄潜出洛阳城,到了白天就大摇大摆入城。连续四五天都是这样。

董卓之入也,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恐不为远近所服,率四五日辄夜潜出军近营,明旦,乃大陈旌鼓而还,以为西兵复至,雒中无知者。《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一》

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西凉兵马源源不断进驻洛阳城。

各方势力畏惧董卓的实力,不敢忤逆董卓。

至此董卓的种种布局很好的营造出了让各方势力震怖的现象。】

“步步为营,招招皆落上方,此人虽然画像里看着粗狂,但做事却细腻入微,这是成大事的表现。”

嬴政接着道:“最起码到目前为止,还并没有看到此人有后人说的那么残暴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