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就算说,如果朱瞻基能在这方面有刘彻的思想觉悟,临死之前带走皇帝生母的话,夺门之变恐怕......
【其三,司马氏得国不正,而引来的痛恨。历代权臣篡位,司马氏的篡国行径是最遭人鄙夷的。
据《晋书》记载:明帝(司马绍)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
即是司马懿的子孙,都为司马懿父子得天下的手段而感觉到羞愧,并感慨道:倘若如此,晋朝的国祚也不会长远。
司马懿是腹黑心狠的形象代表,为篡位夺权而行诡诈之术,并公然背弃誓言,大肆诛戮曹爽及其党羽,诛戮太重、牵连过广而令当时的名士都为之减半。
而司马师鸩妻废帝、司马昭弑杀魏帝,也都臭名昭著。虽其事已远,却难以令人泯忘,故而,给其子孙带来了。
从公元249年司马懿洛水起誓之后,华夏的政坛便再也没有了契约精神的存在,后人史称“司马懿洛水放屁”,臭了洛水的名声,也贻害万年。
首先,我们这里要明确一个问题,洛水之誓是政治契约,而政治契约是有用的。
要说清这一点我们就得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形式说起。众所周知,人是一种群居性动物,而群居动物本身必须具备规矩,能被众人接受的规矩即为共识,这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条件。
换句话说,如果规矩不能让人信服,彼此之间无法达成共识,那么人类社会也就玩不下去了,大家还是回山里茹毛饮血比较现实。
昔年汉太祖曾对徐州子弟道:“即使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功臣们的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还要把对功臣们的恩泽延及给后代。”】
“是这样的,乃公的话还是有用的,对自家老兄弟还是有保证的。”刘邦自信道。
吕雉内心冷笑:刘家的誓言可不是我吕氏说的话。
【洛水之誓恰好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共识,它始于一个政治契约。《后汉书·岑彭传》记载道:彭还,具言于帝。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河水在此,吾不食言。”
这是怎样的誓言呢?大家只需要知道一件事就行了,刘秀之兄刘縯的死有朱鲔的份,而且朱鲔还劝说刘玄不可让刘秀担任大司马。
换句话说,朱鲔和刘秀于公于私都是死仇,但刘秀在久攻洛阳而不克的情况下,选择派朱鲔的旧部岑彭去劝降,并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因为旧日的仇怨而害朱鲔的性命,并且以洛水为誓必不食言。
而结果我们也知道,刘秀确实没有食言,不仅拜朱鲔为平狄将军,还封其为扶沟侯。
要知道,当时刘秀大可以骗出朱鲔后将其杀之,朱鲔自己都做好了被杀的准备,前去投降前还叮嘱城中官兵,若见不到他归来则可突围而去。
但最后刘秀并没有杀害朱鲔,这不是刘秀不能这么做,而是刘秀需要创立一个共识,并且要以此取信于天下人。
说白了,这就和刘邦在汉高祖六年封雍齿这个反复小人为什邡侯一样,不是说真的就一点不恨了,而是需要做给天下人看的,只有建立起这样的信任共识,才能够稳定天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