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辽东经略 熊廷弼的难题!

不然会轮得到他这个待罪之身吗?

毕竟以前的辽东经略是个人人垂涎的宝座,是个镀金的好地方。可在老奴叛乱以来,却成了一块死地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熊廷弼之前的四任辽东经略或者是辽东巡抚、都没有得到好下场!

(太平年间辽东巡抚就是辽东最高军事长官了,在老奴造反后为了加强军事专权,才特设了辽东经略一职)

所以熊廷弼前面的这四任,李维翰、杨镐、薛国用、袁应泰、革职的革职!逮捕的逮捕!吓死的吓死!自杀的自杀!没一个得到好下场!

所以说这个昔日的宝座,如今就是个随时会爆发的火山口啊!

所以熊廷弼非常清楚,甚至他已经清晰的预感到了自己的下场——他这次起复风险极大!甚至一个不巧就得掉脑袋!

例如只要广宁有任何闪失,他就得步诸多前任的后尘!人头落地啊!

不过明知如此危险,熊廷弼还是义无反顾的来了,来的毅然决然。

而熊廷弼不愧是个高明的统帅,对于辽东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

所以历史上熊廷弼此次出任后,他的预感果然应验了,最后果然是人头落地!甚至被当成此次广宁战役失败的替罪羊!

不仅自身人头落地!还落了个满门抄斩!时年仅仅57岁,就被传首九边的悲惨下场!

所以说如今的辽东形势究竟恶化到了什么程度呢?

用熊廷弼死后的下一位继任者,三朝元老王在晋的话说,就是不堪维持。

尽管这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一塌糊涂,不过身为文士的才能倒是点满的。

例如他著作颇多,甚至还有一本在后世都颇有影响力的大作——《三朝辽事实录》,记载他在辽东任职期间的所见所闻。

并对此时的局势点评的很到位……

而王在晋究竟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东事离批,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可布矣!

他的意思就是说到了这会已经无法可想,只能放弃全辽,退缩于最后一道不是防线的防线山海关,再无一步可退——毕竟再退回去就是京城了!

所以此时熊廷弼面临的就是这样一种困难的局面!就算现在广宁还在我军手中,暂时还没丢,可熊廷弼依然深知想要维持的艰难啊!

毕竟经过三百年苦心经营,被打造成铁桶一般的辽镇,如今却只剩下广宁这最后一地苟延残喘了!所以还能阻挡这种‘大势’吗?

所以深知这一点的熊廷弼,又怎能不忧心忡忡呢?并深深地感到了一种英雄末路之感——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啊!

不过他还是要努力一下。

包括他此次冒险深入广宁右屯卫,除了亲自前来视察军情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要见一见他此次任上的主要合作者,或者说是绊子——广宁巡抚王化贞。

毕竟以广宁巡抚辽东第二人的显赫地位,又手握实际兵权,可以很大程度上左右他的决策乃至命令。

“下官有礼了——”而等到熊廷弼到达广宁右屯,派人行文到广宁后,一开始王化贞倒是按照官场礼节,前来拜见于他。

可是两人见面后才谈了没一会,还没叙完同为文官的友谊,就弄的不欢而散了!

甚至熊廷弼才刚刚提了个治辽方略的头,就被王化贞毫不客气的打断了!

甚至熊廷弼耳边至今还回响着王化贞那很有些放肆的声音:“什么三方布置策?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么!”

“哎,抚臣不要急嘛,且听本督慢慢道来……”

当时熊廷弼还试图安抚于他,因为他深知此次见面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广宁是否有最后一丝保住的希望,就看两人的这次见面能否谈拢!

所以熊廷弼努力压住心中的怒火,尽管他的熊蛮子外号并没有起错——以他暴躁的性子,他胸中的怒火都快喷出来了!

不过为了国家大事计,为了百万军民计,他还是耐着性子反复劝说,试图说明如今朝廷的式微,说明双方的实力消长,如今奴兵的实力实际上已经超出了朝廷!

所以只能以守为主,待有机会再寻觅战机。

可惜没用。

这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完全没用!

这位广宁巡抚完全听不进去!还是坚持他的治辽策略——也就是所谓的一举荡平策!坚持用他内外夹攻的方式,来一举荡平后金!用他的话说,所谓的内外夹攻,就是希望已经投敌的铁杆汉奸李永芳作为内应;从后金内部作为内援。

而所谓的“外”,就是借用察哈尔部林丹汗40万蒙古兵引为“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