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来到黑龙江

繁尘梦痕 沈翔康 2372 字 2024-05-21

银生大步走到赶车人跟前,先掏出香烟来,给对方点了支烟,学着当地人的话说:“老哥,我们要去靠山屯,去贾庆标书记家里,你能捎我们一程吗?”那个赶车人五十开外年纪,他打量了银生一眼,然后问道:“你们去老贾家?我从没听说过,老贾家有南方亲戚。”银生回答说:“我儿子从前在靠山屯插队落户,他为了救两个孩子,把自己的命丢在那了,他的坟在靠山屯的山坡上。”

赶车人听银生这么一说,立刻变得激动,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当年上海知青舍命救娃的事,俺记得清清楚楚。”银生问:“老哥是靠山屯人?”赶车人回答说:“俺家住黑水沟,离靠山屯不远。”然后对银生说:“别愣着了,快上车吧。”银生让海福和豆豆,把行李都搬到车上,然后一起坐上马车。赶车人问银生说:“是你儿子和孙子?”银生点头说是,赶车人说:“你们坐稳了。”然后扬起手里的鞭子,只听鞭声响起,那匹马迈开四蹄,拉着大车奔跑起来。

天黑时分,马车进了靠山屯,在一户院子前停了下来,赶车人大喊一声:“老贾,有客人喽!”一个七十来岁的老人,应声从院子里出来。银生一眼认出了,他就是曾经接待过自己的,当年的支书贾庆标。转眼已十六年过去,当年的粗壮汉子,已经成了一个老汉。银生激动地向他喊:“老哥!”贾庆标上前握住银生的手,笑着说道:“大兄弟,你们可来了。”

银生同贾庆标握过手,海福和豆豆把行李搬下了车,银生对赶车人说:“谢谢你了,没有你的帮助,我们可要遭罪了。”说着掏出十元钱,塞到对方的手里。赶车人把钱推了回去,说道:“俺咋能收这钱?你儿子把命都舍在这了,俺收你钱的话,不是埋汰自己良心吗?”银生见他不肯收钱,把二盒香烟放在车上,说道:“老哥,你让我表一表心意,香烟一定要收下。”

赶车人见银生这番情意,于是不再推让,收下香烟后,向银生道了声谢,然后赶着马车离开了。紧接着从院里走出来好几个人,是贾庆标的老伴,儿子和媳妇,还有孙子和孙女。贾庆标对家人说:“这是上海来的贵客,黄老师的爸爸和兄弟,还有黄老师的儿子。”一家人上前同银生招呼,相帮拎了行李,把银生他们迎进屋子里。

海福和豆豆俩,头一次走进北方农村的房舍。这里至今还没有通电,走进屋子后,贾庆标老伴点燃了煤油灯,儿媳妇端上了大碗茶。银生他们已渴极,谢了一声,端起茶碗就喝。贾庆标对儿媳说:“客人还没吃晚饭,快去整面条,南方人不吃蒜,炒个鸡蛋和豆角吧。”

贾庆标招呼银生他们坐下,海福和豆豆俩,在炕沿上坐了下来,贾庆标笑了笑说:“你们脱掉鞋,到炕上来坐。”海福和豆豆于是学他的样,脱掉鞋后,在炕桌前盘腿坐下。

银生向贾庆标和他的儿子敬烟,笑着说:“老哥,我们来打扰了。”贾庆标回答说:“这是咋说的?俺能出点力,比啥都高兴。”他望着豆豆说:“黄老师的儿子,今年是不是虚岁十六?”银生回答说是。贾庆标又问:“他还不满十六岁,咋就上大学了?”银生回答说:“我孙子念小学时跳级了,提前几年上的中学,所以上大学也提前了。”

贾庆标听了十分惊讶,贾庆标老伴对银生说:“一见到这孩子,俺就想起当年的黄老师。黄老师人老好了,屯子里没人不夸他的,可惜年纪轻轻就把命舍在这了。一晃眼十六年了,幸好老天有眼,给你们老黄家留下个后代。”然后又问:“孩子他妈,咋就没了呢?”银生长叹一声,把刘婵娟回到上海后,为了抚养自己的孩子,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积劳成疾,在儿子七年那年,不治去世的事,一五一十说了。

贾庆标一家,个个唏嘘不已,贾庆标伤感地说:“俺见过孩子他妈,只是她怀了黄老师孩子的事,是在知青返城那年听说的,当初还有点不信。”然后激动地对银生说:“大兄弟,你家真是满门忠良,连孙子都这么出息。”

他们在说话时,贾家儿媳端上来三碗面条,一盆炒鸡蛋,一盆腊肉炒豆角,摆放在炕桌上。贾庆标对银生说道:“大兄弟,咱都吃过了,你们快吃吧。乡亲们知道你们来了,等一会要来唠嗑呢。”银生于是说:“那我们就像到了家一样,不客气了。”然后对海福和豆豆说:“我们吃吧。”海福和豆豆俩,午饭只吃了一只面包,确实是肚子饿了,俩人谢了一声,端碗吃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