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纪念祖宗仪式开始

悠悠大槐树 鹿鸣崆峒 932 字 9个月前

家族的墓地在阳洼山上。当年仅剩的几个村民,将几十个刘氏族人的遗体,草草安葬在一个大坑里了,简陋到连个标志物都没有,更不要说有墓碑!刘阳和子孙们这些年,每逢安葬的日子与寒食节,还有过年和清明,都一次不落地来扫墓祭拜。世事就那么巧合,左公的军队收复渭州的日子,与五十七年以后,国民军驱逐割据军阀的时间基本一致,都在立秋后不久,刘汾回到家三天后,刚好赶上亲人们的忌日。

渭州人去世以后,有办丧礼,还有过头年和三年的风俗,除过二年小过,一大家子人吃顿饭结束外,其它三个都要搭帐篷办酒席,还要请阴阳和吹鼓手作仪式。这么多年兵荒马乱的,还经常闹天灾,村民活人都顾不过来,一旦自家有人去世后,就找几个村民帮忙挖坑,用席子卷了简单安葬,根本没有人家大操大办的。这次是晋庄自庚子年以来,规模最大也最隆重的一次白事,因为刘氏兄弟想补偿这么多年,没有给亲人们办丧礼和周年的遗憾。张先生把这件事应承了下来,他让闻天请村长出面作管家,又请来木匠吹鼓手等等。村子里的人也来帮忙搭棚子,借桌椅板凳,淘粮食推磨砌灶,所有的人事安排都听管家指挥。

到了忌日这天,在刘阳家的正房里,供桌上的纸房子前面,已摆好密密麻麻的用白纸糊的牌位,五十七个牌位按辈分大小分别排列:正中间是刘阳的太爷,两边是爷爷奶奶,最两侧是他的堂兄弟们。供桌两侧摆满了纸人纸马和金斗银斗,中间位置摆了五六个蒲团,供人点纸磕头用。院子里搭好的棚子里,已摆好了四套桌凳,墙角的开水锅和蒸锅也烟雾缭绕起来,大门口的一侧立块门板,上面贴了一张纸,上部写着“门告”两大字,下部写着遇难亲人的名字,以及遇难时间和原因,最底下写着刘阳兄弟俩和他们子孙的名字。

仪式开始,吹鼓手先用唢呐吹一会前奏,管家宣布:“晋庄刘氏家族纪念祖宗仪式开始!现在放炮!”这时,大门口候着的人赶紧点燃了鞭炮,用手提着往大槐树下跑。管家说:“现在请阴阳开始念经!”从厢房里出来七个道士打扮的人,站在台阶前的方桌旁边,开始边摇铃敲鼓边念经。所有的亲人都戴白布作的孝帽跪在蒲团上作陪,刘汾二儿子刘崆峒,还有孙子刘懿,由于出生在新疆,对内地的风俗不了解,都好奇地睁大眼打量四周。

念经结束,随着又一次的鞭炮声响起,在院子里举行的仪式暂告一段落。这时,管家白民国说:“张先生作为咱们村子里前清唯一的秀才,不但是个德高望重医术高明的郎中,还教出了几个好儿子,尤其三郎考上了北京的大学,成了咱们县的状元!昨天晚上,张先生特地替刘氏兄弟写了一篇祭文,现在大家请他给读一遍!”村民们从来没有听过也没有见过祭文,不知道是个啥东西,现在突然好奇要见见,就催:“张先生,赶紧给大家说说啥是鸡瘟?”

张先生拿出一张纸,庄重说:“我这篇文章叫《刘氏祭祖文》,现在开始给大家读一遍——时维同治七年,渭州府晋庄原山西大槐树刘氏家族,五十七口人被叛乱回教徒所杀……伏食尚飨!”他先从刘氏家族遇难写起,再回顾他们搬迁至此的原因,并提及刘氏祖先的光荣历史,整篇祭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村民们听了都伤心啜泣不已,刘阳两兄弟家人更是嚎啕大哭不止。忽然,刘阳两口子和大哥都哭晕过去了,后辈们吓得慌做一团,张先生和闻天赶紧给施救过来,说:“看样子待会儿上坟,他们三个是去不了了!”

同样的仪式要在坟头再做一次,之后需将所有的纸活和牌位烧掉。祖坟埋的比较远,上山的路又崎岖不平,本来想着让几个后辈去一趟算了,但醒过来的三个老人挣扎着偏要上山,管家和张先生商量一下,只好让几个后辈和村民们轮换着背他们去。

在半山腰的一台地里,坐落着一个硕大的坟包,周围栽的好多松树和柏树,已长的很茂盛了,那是这么多年里,刘阳和宝儿断断续续种植的。在整个仪式结束后,三个老人体力不支,外加伤心过度再次晕倒了!七八十岁的老人,三番五次地晕倒不是好事,本来刘阳两口子正病着呢,而刘汾年纪最大,又长途跋涉劳累过度,所以他们的身体前景堪忧。在将三个老人带回家后,张先生父子俩负责施治,管家则主持开始宴席,白事是不能半途而废,还是需要继续过的。

宴席的所有事务主要由闻天张罗,宝儿对这个弟弟兼外甥也是一百个放心。闻天做事越来越有张先生的风范,做派和模样也向父亲看齐,他为宴席定了荤素搭配的六菜一汤,又奉上热茶供来人享用。村民们边吃边赞叹地说:“张先生了不起,能把人救活,也能把人说晕倒!一篇鸡瘟差点要了三个老年人的命!”从此以后,渭州人有了一个歇后语:张先生写祭文——能活人也能死人!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