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正二品右都御史,陕西总督,功勋柱国从一品、太子少保正二品、少保从一品、太傅正一品,以品级最高来论,国朝只有文武三十余人是正一品,其中之一的周应秋抵达长安。
第一时间召集各府主官前来述职,同时做军事调动,一来就将原总督蔡复一的标营打散遣返到原来隶属的衙门,开始组建自己的贴心标营卫队。
朝廷在原三千营的基础上设立车骑合编军团,三千营的另一个称呼就是车骑军团。陕西这边就驻扎有车骑军团两个辎重团、一个战车团、一个骑兵团,拢共上万号人物拱卫大体完工的西京。
这是一个试验性质的高机动远征模式军团,留在西京就是为了预防前线崩解,是用来收拾残局的。战车团、骑兵团,杨肇基这位征西大将军、右柱国也调不动,只能命令两个辎重团协助运输弹药补给。
毕竟三千营是传统意义上的京兵三大营之一,改来的车骑军团论排序,也是国朝第五,只在神机、飞熊、神策、五军军团之下,这五个都是京营禁军体系,再算上六韬军团这个为以后太子设立的亲军,这六个军团将是皇帝直
管,一切调动不经过将府就能完成的。
周应秋的勋已经达到了一种平时所能达到的极限,文武勋最高阶段都是一样的,柱国、右柱国、左柱国。
封爵的潜在前置要求就是左柱国,运气后退下去时才能获得封爵,再不济也能有个不错的谥号。而柱国转升右柱国,唯一的要求就是大功,如扶龙拥立之功,或者是军功。换言之,升到左右柱国,要么有大军功在身,要么有大功于君主。
此前为了省麻烦,三品以下不授勋;若到了快死或死了以后,朝廷才会统计授勋。如秀才功名一辈子,死了后地方上上报,朝廷也会按例追授一个文阶倒数第二的从九品将仕郎,如果这秀才在吏部还有功劳档案如教化乡里、带头募捐治理水患等等,也会追授一个最低的文勋,即从五品协正庶尹。
此时周应秋,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极限,官位是正一品,勋也到了从一品,至于文散阶这类与武散阶一起都没了意义的东西,也没什么用。
军中为了叙升、和上下隶属的严密体系,才大改武散阶为军阶,至于文散阶纯粹没有意义。
散阶如同一个成体系的待遇规格,军中武散阶改革,是因为九品十八级制度和军中的制度扣不上,所以才改。
而文官体系早已熟悉并绑死了九品十八级,不再需要文散阶这类画蛇添足的东西,在精简政务中被删除。
文官论品级发放俸禄和待遇,武官看军阶拿待遇,看职位拿俸禄。
所以周应秋唯一的突破点,摆在面前的就是两个,西京在他任期五年内足以建立,五年内又有皇帝西狩的计划。那么西京建立之功,就足以给他将勋升上一级,这是不容更改的铁规矩。可以是柱国升右柱国,也可以是右柱国升左柱国。
但其中差一级,若以右柱国致仕,他死了后朝廷追赠时妥妥的会有左柱国,可死后的左柱国,和生前捞到的左柱国所带的含金量是大大不同的。
所以,在皇帝西狩前,他必须想法子把勋突破到正一品的右柱国,然后再拿到铁打的勋转一级的待遇,这样生前就能达成左柱国成就。
柱国升右柱国,所需的军功要求,可要比右柱国升左柱国要少得多。这笔帐很好算,周应秋也认为皇帝在这个节骨眼将他打发到陕西总督的位置上,就是给他一个达成梦想的机会。
只要抓住,以他为皇帝干了那么多的事情的苦劳积累下来,足以生前致仕时封爵,当不了伯爵,当个子爵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