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毒计(二)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34 字 9个月前

很多事情,东林三代是看不明白的。

汪文言却看的很明白,比如辽王久镇西南这一件事。正是因为辽王在西南,与王三善连成一体,北有蔡复一、杨肇基形成一个囊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的西军体系。

这是皇帝的后手,是皇帝自身的安全绳。谁害他,那禁军京营与西军联合,搞死一切作乱的人不是问题,大不了打破一切从头开始。

辽王坐镇西南,即是皇帝的安全绳,也是一根催命吊颈之绳。到底辽王能起到什么作用,取决于两处,是皇帝对辽王的信任,以及辽王的忠诚。

作为皇帝的嗣兄,皇室内部排序,辽王的继承序列只比皇长子朱慈煊低一位,现在又握有西南监察大权,屡屡清洗已在底层竖立贤王形象,更是威慑着西南诸省文武。威慑力,就是力量。

还握着尚方剑,用皇帝的尚方剑砍掉忠于皇帝的

文武,也不是什么有难度的事情。正因为这批人忠于皇帝,更不会防范辽王手里的尚方剑。

东林想要翻身,只能打一场改天换日的大战役。没有什么风波能比得上国君更替来的更凶猛,也没有什么买卖比扶植一个皇帝更划算。

只要帮着辽王上位,那别说富贵,连着家仇血恨都能一起报了。

汪文言也跟着破罐子破摔,他也没法子。不配合,残存的这点人就要闹内讧,还要将他软禁。他实在是对东林三代缺乏信心,缺乏必要的历练,都是一帮孩子,能做成什么大事?

所以,只能支招,将一切可以利用起来的资源利用起来。最不济也要割据巴蜀云贵之地,有一个喘息、谈判的机会。

黄宗羲去重庆,除了输诚继续拖时间外,策反辽王部属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只要辽王的部属心动,那裹胁辽王,辽王不反也得反。

这也是中枢文武诟病辽王在西南的原因,相对于

中枢的诟病和可能危机,朱弘昭更怕将辽王着召回来后,一家子一起被‘雷’劈死。

造反,向来是一个大工程。

信息不便,联系各处是最浪费时间,也最有风险的。

别看有的人被皇帝打压的像狗一样,可就是不会反抗,你去串联,可能你前脚拿到人家的血书,后脚人家就告密去了。

但汪文言是什么人?他自认这点眼光还是有的,有信心将骨干力量拉来。

九月十四,中秋节的前夕。

对于这有史以来第一个九月中秋,很多人是诟病的,那些被流放的人,更是什么都不怕,什么话都敢说。

比如甘肃山丹军马场的朱燮元,他是原来的四川巡抚,功绩是很大的,保住了成都,遏制了奢崇明部如火如荼的燎原之势,又与秦良玉逐步收复四川失地。然后守住四川防线,看着贵州那边王三善累死累活

平叛。

贵州兵马两次先胜后败,原因就是朱燮元麾下二十万川军隔壁观望,待在那里看风景。为的也不复杂,简单的养寇自重,想和朝廷要更多的权力罢了。

历史上这位看着王三善发动决战,为了避免秦良玉主动出击,硬是以松藩不稳为由,将秦良玉所部调离前线。结果就是失去秦良玉所部镇压的奢崇明部残存三万人向水西支援,将第三次进入水西地界的王三善打的中军全灭。

秦良玉的弟弟秦民屏是王三善中军大将,率部断后与两千白杆兵战死。王三善自杀,抹脖子是个技术活,一时没死透,大骂不止激怒叛军,才死亡殉节成功。

王三善死了,天启还是没同意朱燮元的请求以及朝中的提议,硬是以蔡复一为贵州巡抚去负责平叛。贵州这地方军队多了要饿死,军队少了又护不住粮道,仗打的很憋屈。饿死、病死的减员,远比战死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