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坤宁宫。
饭后,朱弘昭泛着西北急递,摸着下巴沉吟。
辽王要改战阵机制,还要以川军为主力攻掠朵干诸土司,两件事情让他迷惑。
现在的军费确实有比例支出上的问题,军饷已经不再是大头,这方面也就四成左右,三成用在军粮、军装、军械补充、研发上面,另有三成是弹药消耗。
将府对这个用度配比也保持沉默,没人愿意朝自己头上挥刀子,法司这边也保持沉默,因为阵营以及配合的关系,将府与法司的关系,上上下下的关系都很好。
弹药消耗量大,他的本意是用大消耗刺激相关制造行业的技术升级,增加军士熟练度。然而,消耗量越大,意味着这块蛋糕就越大。
再说,他观念中现在大明已经领先世界进入了排队枪毙时代,正是大批量需要消耗弹药的时候。工业与军事革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军事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最能刺激工业的。
他根本不知道,后世的大英帝国的龙虾兵也玩不起这样的弹药消耗,都是打上几轮后用刺刀冲锋解决问题。
辽王那边就是这个意思,现在军备的先进性带来的大威力,足以接阵之际击溃敌军,没必要白白浪费弹药去消耗敌方人命。
话说的难听了,敌人的命还比不上我方消耗的弹药。所以,现在军队的战阵基本战术要改改,击溃敌人的战阵后,立刻发动突击,最大可能的节省弹药,锻炼军队的肉搏勇气。
大明军队的肉搏勇气始终是一个大问题,这是个很简单的原因。原来朱弘昭以为只是军队待遇太差,军队后顾之忧没能解决,所以怯于肉搏白刃战。
他改了待遇后,军心在他,军队的确士气高涨了一段时间。然后配备大量与时代发展不符合的重甲,但新军怯于白刃战的习气依旧存在。
新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大明的军士有着相对丰富的精神世界,一个个不是从山窝窝拉出来的野人,他们都有各种思考。他又强制军中扫盲,军队思维能力增强,进而导致思维广想的多,让他们组成战线对耗可以不怕死,若指挥去冲阵,就会出现怕死情绪。
这是个大问题,各项待遇已经非常优渥了,这已经不是待遇问题,而是思想问题。
军法苛严,真下达冲锋军令,谁都会去冲,不冲就割
耳。
主动的冲锋和被动的冲锋,给敌人造成的压力是不一样的,战果也是不一样的。
弹药浪费他不怕,军中怕白刃战的问题必须要解决。起码野战军团要有敢于白刃战的勇气和信心,毕竟以后都是打远征的,弹药补给就是个问题。
其次就是川陕联军教训土司的战略安排,辽王小家子气舍不得烧钱,要一点带线,从松藩插一脚进去,钝刀割肉慢慢磨,也让他疑惑。
杨肇基的规划在辽王看来是激进,在朱弘昭看来是过于保守,西北诸省虽然物资不充,可朝廷往西北输血的渠道是一直畅通的,预备着明年的自然灾害,也预备着西北战役种种所需。
辽王舍不得烧,那这些物资要白白消耗掉不成?尤其是弹药,开花弹这种东西真的不能长时间储存,那样会失效,降低炸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