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雪中送炭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78 字 9个月前

毕自严这个人,理财能力很强,在国朝这方面人手方面,老一辈里只有李长庚能比得上毕自严。户部与太仆寺是兄弟衙门,户部尚书基本上都有在太仆寺工作的经验,现在的太仆寺正卿郭允厚也是各贤良干才,但比毕自严还差了一大截。

更难得是毕自严这个人有能力,更有原则。是党争时严守中立的臣子之一,表现更为刚硬,敢给东林人甩脸,也敢给魏忠贤甩脸,也给当时的朱弘昭甩过脸色。

当时朱弘昭想要山东的牧场来自己经营,按照以前的抽头给太仆寺给钱,天启都许可了,硬是让毕自严给顶了回来。

毕自严的名望,此时大概排在国朝第六,比叶向高、史继偕、钟羽正、秦良玉、袁可立稍稍差一点,是下届相府次相有力的竞争者。

故而,中书科、行人司想跟着毕自严做事的人很多,但极少能有在毕自严身边呆的久的,很少有人能受得了一个脾气很臭的上司。给毕自严跑腿,着实是一件幸苦的事情。

搀着史继偕落座,张采端来一碗茶递上,收拾桌上资料道:“下官也只是好奇而已,想看看国朝历年税务变动,从根源上了解中兴原由。”

端着茶碗嗅了嗅,缓缓吹着茶汤,史继偕道:“这个,受先看看也就明白了。”

“如太保公所言,下官看了元年、与二年的税务构成,心里确实有底了。”

张采说着,脸色肃穆心情沉重。朝廷还没有大规模改税,只是将张四维搞的十五税一变成三十税一给纠正,重新变成十五税一。不再搞上宽下严那一套,就按着十五税一的规矩一拳砸下去,就完成了商税三十七倍的增幅。

纳税的主力相对而言上下平等,基层百姓人口多,士绅人口少而财富多,在纳税上在今年预期中勉强能达到平衡。这还是西北六省诏免农税的结果,否则商税超过农税是无法在今年完成的。

在行人司,张采也意识到贫富差距过大的后果是什么。物极必反,可能再多的钱也会被泥腿子给抄家。面对此时这样狠辣的朝廷,地方上偷税漏税情况,依旧非常的严重。

史继偕嘬一口茶汤,道:“那你也应该清楚商税的结症所在。”

张采缓缓点头,现在一切讲数据,国人眼中穷山恶水的两瀛省,缴税力度超过两江。已经把问题很鲜明的摆在了眼前,两江说是山水多地少,可商业一点都不差,远比两瀛省强不少。

这就是这样,收的商税还是比不上大乱初定的两瀛省,别忘了,两瀛省还养着三十万驻军。

这是税制贯彻、基层执行力的问题。两瀛省就是一张白纸,自然是该缴多少缴多少。

“这样吧,教坊司这边厘清花税,挤不出人手。你,还有中书科新来的杨嗣昌一起,跟着崔呈秀把教坊司这头的事情捋顺。”

中书科的中书舍人也需要一个正式的正官、副官来管,设立中书令、中书丞已纳入轨道中,就等杨嗣昌休假后就任中书丞。中书令这个位置比较紧要,一直会空着等徐卿伯从瀛洲回来后就任。

当然,行人司的品级往上提,中书科也要提。这些都是后备梯队,要适当提高品级下放。

以后的行人司、中书科,不会再直接从新科进士中选人,而是抽选地方政绩卓越的知县为主。一切以基层经验为主,增加这两个衙门的务实能力。也给地方知县一个盼头,否则一辈子没希望,很多人自暴自弃做下的事情自然

也是骇人听闻的。

逐渐废除翰林院、詹事府这两个清贵闲养的清流官通天捷径,给所谓的浊官一点机会,是一向比较重大的举措。

这意味着士林清议,将很难再影响到朝廷。断绝清流官与士林相辅相成的格局,夺取官员委任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