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张献忠的大将军梦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29 字 9个月前

八月初二,阶州武都。

辽王朱弘林看着作战示意图,道:“急躁了。”

杨肇基坐在一旁,神色愕然,他已经够保守了,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去打的。

朱弘林没有经历过战争,更没有在前线生活过,可他懂朱弘昭的意思,打仗必须要留下足够的后路,这后路不仅是撤退的路,也意味着坚守待援的辎重。

现在的军队作战方式,在朱弘林看来存在着严重的浪费。虽然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可他也知道击溃敌军的重要性。只要击溃敌军,就是一场收割。

以现在野战军的配置,一轮凶猛火力足以击溃杂军的战斗意志。然而,因为抚恤及军功计算规则的原因,在西北这片多山丘陵密集的地形作战时,很少能完成速战速胜,很少投入骑军力量进行收割。都是靠着火器消磨对方的生力,非常的消耗弹药。

现在的军士是人命,战死、残疾一个抚恤前后成

本相当于五十两;不能像以前那么任性使用,不拿军士的命当命。

军功计算计首级功,更重整体战果,相同的斩获,自身损失的越少,军功相对而言含金量越高。为了减少损失,战斗方式都是很保守的。

在这种风气下,杨肇基做的计划也是如此,层层推进,缓缓经营,三线互为犄角,向着高原平推。

他想不通,这种保守到可以算是窝囊、耗时耗力的布局,怎么还激进了?

见他疑惑,朱弘林道:“甘肃镇西宁一路无需进军,留偏师驻扎西宁即可;秦军出两营走岷州卫,四川这边改一路为两路。”

“辽王千岁的意思是松藩?”

“对,孤认为今年打下松藩,捋顺后,徐徐前进步步蚕食才是紧要。三线齐进,战局铺的过宽,又道路艰难,联系不便且不知地利,容易出漏子。”

杨肇基抚须,他感觉辽王要给川军争功,将总体前进的战线改为南路为主川军为主。他的计划是甘肃

西宁一路,陕西岷州一路,四川一路,三路齐进造成极大的攻势压力,拉拢吃疼的土司,用土司来消耗土司,尽可能的减少军士伤亡。

他也明白辽王口中急躁的意义所指,指的是一口气吃掉朵干太急了,先理平松藩,由南向北步步蚕食。将狮子张口,改成巨蛇探头,将主力由秦军改为川军。

或许,辽王是不愿意过早结束朵干战事,想要保留兵权?

杨肇基想着这些,眉头皱着:“千岁爷,这与君父、将府既定的方案不符。”

“与朝廷打交道的事情,孤扛着。兰州铁路还未修通,后方弹药转运困难。场面铺开固然有优势,可对后勤的压力太大了。在这猝然平定土司,这些人长不了大记性。整个陕西、西北受灾严重,需要两年时间休缓元气。此时,只有四川有力量用兵,与其拉长补给线,不如就近攻下松藩,以松藩为练兵之地。”

他说着,手指在西宁、岷州、武都、剑门之间画

一条线,补给线太长了。

西北现在粮食问题靠土豆解决,可土豆当军粮只能作为辅粮,是不能做主粮的。所谓的三路齐进,所需要的粮食要从四川运,弹药的补给线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