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女子权益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36 字 9个月前

在南京皇城住了整整一个月,朱弘昭这个皇帝才在武英殿举行御前会议。也就是过去的廷议,朔日、望朔日的朝会被称之为廷议;皇帝不参与点出负责会议过程人选的就是集议。

一月时间积压的事情一件件的也不算多,很多积压难以解决的事情多是包含三司,各自无法单独解决又无法协商的问题。

例如西北军功封赏,直接涉及到三司;澳门的案件也是类似于的糊涂账;还有瀛王朱秀赖改易又与宗人府、封地有关;以及加封朱弘楚、召回辽王等等之类的提议,都是需要一起来商量的。

尽管些事情朱弘昭早都知道,也可以做出裁断通报三司让他们按着他的意思去吧。可制度不能这么糟蹋,要给后辈开一个好头。先例示范,对国人而言是很重要的。

先由三司汇报各自拖延的问题,最后才是那些涉

及范围广的事情。

叶向高的身体条件越来越差,精力不比以往,相府的提议都是由次相史继偕来通报,史继偕的岁数比叶向高还要大,奈何这个老头儿就是身体好。

“旬月以来,南京人口激增,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来南京人口住不起客栈,又无处租房,多结庐而居。城中拥堵、杂乱,大损国朝威严。”

有点本事、门路的都想来南京碰碰机遇,可南京不比北京,北京虽说比不上南京物资殷实,可地方够大,是二百多年时间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京城有足够的房屋,京城周边村镇也有大量房屋。

南京就不同,这里突然拥挤过来南巡近四十万人,这还是官方的人数。算上随行的民户、商户,以及南巡大军后续赶来的家眷子弟、再加上这段时间江南各地蜂拥赶来的人,说是露宿街头,到处是人也不为过。

军队的住宿问题勉强解决,现在近三十万大军都无法同时操练,都是轮替在城中校场、城外平地上进

行。

“应天巡抚衙门欲征发城郊土地,仿照北京旧例兴修楼房义舍。然而民间土地屡屡易手,开价高昂。导致此事一拖再拖,难以解决,也令臣等心忧,亦无可良策可解。”

辽王在北京城外修建的大面积楼房,现在可以说是亏大了,之前都眼红的要命。可北京人口降了近一半,辽王的楼房没人租,也只能空在那里。

北京那批楼房,只租不卖,性质大概等于义舍,毕竟房租真不贵。

朱弘昭听着,笑道:“民间可真是豪杰辈出,为了钱连朝廷大计都敢阻拦。”

顿了顿,他看着殿中密密麻麻的三司官员,估计那些钉子户的背后,就是这些人。

侧着头,朱弘昭继续说:“这样吧,既然原来的业主欲求不满,那就别满了。南京城郊有的是公田,在公田修建楼房。修好路,铺上铁轨,交通便利也不怕距离远。距离离得近,人和人挤在一起,也不方便

卫生治理。人挤在一起,向来不是什么好事情。”

听到公田两个字,列席会议知道其中门道的,都心里一突,垂眉的叶向高也是眼皮一跳。

朱弘昭扭头看向侍从司:“诸卿,将手里事情放一放,好好统计统计南京公田,吃了朝廷的,别管多少,统统开膛破肚,给朕吐出来。”

军田被侵占,都是听的耳朵磨出茧子的。军田属于公田的一种,专门给军户准备的。各地都有公田,由地方衙门租给佃户耕种,这也是安排流民的唯一缓冲余地。给藩王的藩田,也就是从公田里割,否则割民户的地,谁能答应?给的是所应公田的收入,不是土地管理权。

军田侵占严重,藩王的藩田也不见得能好到哪里去,最出名的就是福王,河南的公田据说不够,就从江南凑公田割过去。给的是这部公田的收益,怎么给归地方官说了算,因为侵吞原因,福王没少顶着骂名收拾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