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军阶下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345 字 9个月前

武散阶这个名字显然不适合,新政新气象,用老名字算个什么事?

兵阶称呼被军阶打败,兵特指招募的军队,军则是义务服役的如军户,以后施行兵役策,带个兵字不假,却是义务服役,是军。

争执核心就军阶,还是武阶。

军阶听着,没有武阶有气势;然而军阶更有一种组织严密的感觉,是以军队集体为主;武阶则有一种军官武将为主的色彩。军为皇帝所有,更该以集体为主,不能让武将、军官代表军队。他们只是皇帝委任管军的,军权源于皇帝;不是因为他们是带兵的,才会是大明的军将。

这又涉及到军权归属原则问题,尽管朱弘昭也觉得武阶更威风,可军阶更合适眼前。否则也不会在之前预案中,以‘军阶’为名。

不是侍从司都看不明白,而是这种大动作的提案,必须这样搞,能争论的地方就要分出人手故意去争,努力避免思维空隙,给皇帝更多的选择来衡量。

从法理上来说,侍从司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没有理政的职权。一切决定权在皇帝,一切要转达给三司的提案,最后都要皇帝来动手加工,变成皇帝的意思,而不是侍

从司的意思。

新的军阶体系分为五阶十八级,比武散阶更为凝炼。

从低到高以此是军、士、尉、校、将五阶,将大幅度缩减将军名号泛滥程度,重新凝聚将军的含金量,重新推出军中校尉这一层次。

秦汉之际校尉是重职,实际的领兵阶层,属于最基本的战略投放单位。后来三国时,涌现出一大批很好听很威风的将军号,将军号开始不值钱,校尉自然更不值钱。

军分三级,以服役年限为标准一年新军、两年中军、三年老军。若无军功或违纪,三年期满选择继续服役,必须前往南京或北京接受文化考核以及士官训练。

士分四级,培训期间为公士,授职委任后以此是佐军士、副军士,上军士。从公士开始,就有了退役安排地方差役工作的待遇。毕竟,是士,属于最基本的官吏基层了。

尉三级,佐军尉,副军尉、上军尉,以充任甲长、哨官两级为主。退役后以九品待遇为主,正妻给与八品、九品诰命。

校三级,佐军校、副军校、上军校,以部、营两级军官为主。若无大功,退役以地方八品官为起点,给与正妻八品、七品诰命,萌子弟一人进入武备学堂学习。

同理,每次跨阶晋升都要前往京都武备学堂进行深造,同时以宿卫身份轮番入宫。

武备学堂进行分级,京都设立尉官学堂,校官学堂跟随皇帝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