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钢铁的产量,有多重要都是明白的,在冶铁这方面自古以来中国历朝历代就有天然的劣势,极大的劣势。克服这一切的只能靠智慧、技术。
西夷那边,也有瀛洲一样的好处,铁矿质量好,方便冶炼。这也是他们出板甲的原因,也是初期工业革命有大量合格钢铁产量做支撑的原因。
生铁做的板甲,一箭就是一个窟窿,画面很美。
所以,中国的钢铁生产成本远高于各处,铁矿石的差,导致很多技术产品很难用上优质的钢铁,进而就不重视,不去耗费大成本继续升级冶炼工艺,一直被这道枷锁勒住脖子。
现在国朝很需要大量可堪使用的钢铁,本土已无法满足。
瀛洲那边的铁矿石,就是极大的补充,方便冶炼,几乎成本就停留在运费上。开采成本可以忽略,不需要计算。
崔呈秀的口中,矛盾就在于瀛洲铁的运输形式上。
相府可以接受运输成本,然而将府不同意运输铁矿石,铁矿石含有杂质,漂洋过海运来一百钧,能有二十钧好
钢就不错了。另外的八十钧全是废渣,虚耗极大。
将府的意思就是于瀛洲设立铁厂,直接就地冶炼好后,再给内地运输,将极大的降低运输虚耗,也能降低冶炼成本。瀛洲那边的劳力成本,一向是被朝廷各方面所忽视的…
将府怎么可能答应官营核心冶炼技术外流?
而且,担心瀛洲驻军反叛、割据,战事刚歇就进行轮戍,浪费极大的、宝贵的运输资源、人力砸在运输上,防的还不是瀛洲方面?
现在若让瀛洲地区能生产大量的好钢,那火炮、火铳、铠甲什么的不就可以顺理成章的生产出来?
故而,相府宁愿继续浪费七成运力,也不愿意给瀛洲松绑。这根绳子栓着的猛兽,他们不敢放,谁也担不起责任。
要放,也要皇帝来动手。
这个问题很大,只是针对瀛洲和钢铁需求而言,相对于天下、各处安定平靖而言,还真是小问题。
但也不容小视,问题性质关乎到对将府能力的信任,以及对瀛洲文武的忠诚信任。拖久了,会引发相府和将府矛盾,更为让瀛洲文武寒心。
所以,这个问题相府有意压下,但压不了。与其等将
府汇报捅破纸,不如自己先提出,与皇帝一起定下基调,握住主动权。
故而,崔呈秀也随身携带这方面的东西,方便提出。
朱弘昭感叹着自古以来的天然劣势,可这个问题要解决。国朝这么大,哪里没有问题?
能让崔呈秀提出来,必然到了眼下就要解决的地步,已经到了不能再拖的地步。
这个解决方式,他一想就明白,估计相府也有这个法子,还是不敢去干。
这个问题不能拖,为什么不能拖?因为相府无法、也没有决心否决,也不能否决,否则就不是问题。
之所以是问题,就是因为相府不能自己裁决,才成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