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袁可立入京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94 字 9个月前

可他也理解皇帝的想法,接手一团烂摊子,靠着血腥杀伐一路走来,摆在面前的问题最显目的就是江南问题,江南两广不仅仅是与朝廷貌合心离这么简单,江南的问题

实在太大了。

弥平建奴之患,设立河套省、蒙古三省,辽东四省,朝鲜省,两瀛省,在位三年一路打下来的疆域,立下的武功直逼二祖。威望高隆到一种极致,可依旧震慑不住人心对钱财的贪婪。

南巡,是逼着江南人真正低头的重要举措。

可太急了,袁可立认为三、五年后才是好时机,现在全部担子都压在皇帝身上。南巡路上出个意外,整个大明就真的完了。

他没办法阻止,相府也是倾向于南巡,他们也想在任期内解决江南问题,由他们来操刀。江南的问题没那么好解决,畸形的种植业,人文环境,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网,都不是轻易能解决的。

其中种植业以经济作物为主,这也是土地不断开垦,而大明始终缺粮的根本原因。

人文环境更复杂,对皇权失去敬畏心里,不顾忠孝礼义眼中只有钱,除了钱还是钱。如张溥这类人,袁可立根本不看在眼里,只是喉舌旗帜而已。他眼中,问题所在是江南的豪族士绅。

人文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些人不是因为是本地豪族才发达起来的,而是这些人在国初开始,就一直传承着教育

体系。可以源源不断给朝廷输送官员,是因为世代当官才有的权财。一个个成功的例子摆在面前,江南文风日益炽烈。再穷的人家,都会尽可能的让孩子去读书,先试试是不是这块材料。

比如陈子龙的父亲,家中世代都是农户,有读书的天分,不仅家里咬牙供读,宗族都会凑钱过来支持。这种例子,在大明实在是太多了。

优秀的贫寒学子,是十分抢手的,抢着收为学生,抢着收为女婿。

眼界低的商人养瘦马挣钱,这些掌控着经济命脉,当着官,还有士林影响力的家族的眼界就高,他们培养贫寒学子。都是一样的,投资,然后获得回报。一个看重眼前,一个看的长远。

所以,这种人文情况才是大问题,使得江南人对朝廷的控制,二百多年下来,已经深入到骨子里去。

靠文官根本不行,皇帝靠的是军队,这才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明。

至于错综复杂的地方关系,就是人文历史因素沉淀所致。

相府看中的是南巡后,就近威慑、治理江南,真正将税制铺下去,将潜藏的税源挖出来。这是一笔很大的钱,

也是一笔很大的政绩。也是给皇帝,给天下人的答卷。

当官的都不傻,除了读书读傻了的文人,所有有眼睛的知识分子都知道,大明的税制,现在的税制根本不合理。可这种不合理的税制下,他们是受益人,没道理去反对。

就这种不合理的税制,朝廷权威竖立后,依旧收到了远迈大明历朝的数额。可想而知,税制改革后,到时候能收多少!

改税制是关乎国本,动摇人心的大事情。根本不在首届相府考虑范围内,他们不敢动手,皇帝也不敢。

张居正已经倒下了去,不管他的种种是非,他敢朝商税下手,敢得罪权贵阶层,他就是伟大的。

现在的文官已经没有力量和皇帝掰腕子,失去兵权能取代他们的人太多了。以前兵部在文官手里,地方军权、财税在督抚手里,九边将门又被文人踩在脚底下,被塞外走私喂的饱饱。皇帝除了净军外,真没什么力量。

至于锦衣卫,万历中后期就废了,站到了文官那一边,否则诏狱也不会长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