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袁可立入京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94 字 9个月前

中正三年五月十八,一片暑气。

杨彝之死没有任何的风波,名声比他大而自杀、失踪的名士,多了去。

整个京师忙碌起来,这不仅仅是皇帝带着家人南下,还有三司中枢随行,整个首脑机构都要随行。

北京人最怕什么?

怕战火烧到家门口,怕漕粮受限,更怕都城迁走!

可他们再怕,再不甘心,也阻拦不了南巡脚步。

永定门开启,飞熊军出动封锁街道,这种排场极大,寻常二品大员也只是五城兵马使司做这活儿。这回入京述职交差的是袁可立,一路直入承天门参与御前会议。

无数人关心袁可立的到来,这关系着下届相府的核心大策。都想知道,袁可立的核心执政理念是什么。这是机密,目前连侍从司也不知道,也是不断变化的,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施行。

按惯例而言,皇帝出巡必须要留下心腹重臣及皇室子弟做留守,可当今不能揣测,因为没有成例可循。

御前会议中,效仿南京留守百官体系,授袁可立北京兵部尚书,加官太子太师,论文武勋为柱国;赵期为镇守

太监,郭谅为镇守大将军。

没有一个宗室做留后,更不需要监国之类的,整个朝廷的中枢都在南巡队伍里,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中枢!

照搬南京留守六部百官体系,六部五寺副职留守,除了袁可立这位兵部尚书。其余隶属于相府、将府的正官一律跟随。

神策军团及还未改制的上二十六卫为组成戍卫军团担任京师防务主干力量。京畿内四镇加强戒备,周围一圈圈驻军严加防守,无北京兵部尚书、镇守太监、镇守大将军联合用印的调令,不得妄动!

话是这么说,真出了事情,赵期就能调动神策军。

飞熊军团、神机军团,三千营改编的车骑合军、天下卫所组建的五军军团四支军团随驾,另有西苑净军四千,锦衣亲军五千,宗室组建的龙韬卫三千,军烈功勋子弟组建的羽林卫、辽东战事组建的虎贲卫作为亲军。

随行军队就有十五万人,仪仗方面有隶属于上二十六卫的旗手卫、虎骧卫、龙骧卫、金吾卫等等不下两万人。宫女、服侍宦官过万人。

官员,勋戚及随从,家眷,也在三万左右。

人可以更多,可沿途准备的军粮供应只够三十万人,此外还有商人、百姓之类的,更是不好计算。

将近京师六分之一的人口跟着皇帝南巡,影响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最直接的反应就是京中对漕粮的储备要求可以降低,京师消耗的粮食也会大幅度降低。别看南巡人口占的比例不大,却是占了京师近半奢华物资消费。就连普通的粮食,在这些人手里也有极大的浪费。

南粮北运的压力不大,在天津又能抽出一支船帮加入对西瀛省的物资转运序列,减轻前线军队压力。

这样一来,大明十支船帮,最强的三支都在海上跑。

今日在承天门前完成御前会议,北京确立留守体系,就等皇帝南巡时,正式移交治权。

西苑,钓鱼台,回宫的朱弘昭等待着新晋兵部尚书袁可立,大明的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通常都有好几个。前者历来是给地方总督级别的重臣加官,增加权柄;后者则是养老的地方,没地方安排就打发去礼部清养。

袁可立是坚决反对南巡的,南巡消耗的虽是皇帝的钱,可依旧是朝廷可控制的资源。谁也说不准瀛省战事后续会变成什么样,而且天灾越发的恐怖,如此铺张浪费消耗可控元气,很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