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安这片华北平原南部上,十几万灾民施工,用扁担挑土,用独轮车拉土,硬是将新王府基建拔高两丈,修建一座座高台楼阁,彼此之间通过天桥,也就是汉代所谓的复道连接。高台楼阁林立,看着图纸就知道完全可以充当一座军事要塞。
基建都拔高了两丈,有些县城的城墙都无两丈高,若布置完善,完全可以充当扎在山东的要塞来用。
基建所用的土方浩大,导致更为宽大深浚的人工护城河围绕新王府,论规模已有超越燕王府扩充而来的皇城架势。
山东人也有自己想法,若能将乐安改建的让皇帝满意,喜欢。
说不好山东能成为中枢所在,成为皇帝行辕所在,成为第二个北京。只要中枢在这里,整个山东必然笑傲各省,变成直隶山东省,成为天子脚下百姓。带来的好处,真
的是当代数之不尽,又能延绵子孙。
有这种心思不奇怪,没有这种心思才是真奇怪。
大明法理上的京都是南京,北京只是天子行辕所在,叫做行在。老子朱元璋定的都城,儿子朱棣北迁,敢把都城从法理上迁到北方?
既然能有北方的天子行辕所在的北京,那山东成为第二个行在又有前例所在,为什么不能搞?
别说山东,随着西安府更名长安府,长京铁路修建,陕西人也盼望着关中能重新成为中枢所在。山东修的是秦汉古风王府,陕西在长安城西也在搞大工程,仿照唐朝街坊格局,修建着更为庞大的唐风城池。
相对于山东成为第二行在,陕西总督蔡复一更觉得长安成为西京的概率更高一点。
大明人口的优势体现出来,只要能咬牙提供粮食,就有无数的劳力出工。
山东百姓盼望着当今能回到山东,住在这里。
陕西百姓也是如此,就等着长京铁路修建好后,皇帝出行长安能喜欢上长安新城。
陕西人和山东人,为了争第二行在的心思就写在脸上,彼此矛盾也是日益凸显。斗争最明显的还是在陕西,陕西总督蔡复一和山东人征西大将军杨肇基之间矛盾越发的
压制不住。
日本战事顺利停歇后,朱弘昭本就有巡视天下的意思,现在张嫣想要去看海,那就督促一番山东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有铁路和没铁路,皇帝出行的大排场所耗费的资金也是两个量级。
至于说服相府,朱弘昭有着绝对的把握,只要表示巡视完各处后,就设立皇后,叶老头绝对会答应。这老头子,在朱弘昭看来已经不管事了,只盯着他的正宫位置。
相府革新五条大政都可以让叶向高名垂青史成为中兴名臣、首臣。老头子此时最大的遗憾,还是没有让宫里稳定。作为四朝元老,叶向高感觉自己有义务临走前,将皇室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