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三元格局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992 字 9个月前

心。至于寻常百姓,这年头真没什么人在意。

朱弘昭的理论是三元牵制,并不是朝野二元理论,他将宫里和朝廷一分为二。将统治的矛盾,即中枢与地方,朝野之间的矛盾复杂化,更为明确的一刀子下去,分隔为三,这个矛盾是消除不了的,保存改良为朝野、中枢与地方的矛盾。而宫里独立出来,充作缓冲、裁判。

有了坏事由朝廷背黑锅,根由出在地方上就收拾地方,皇室以超然的地位平衡朝野。如太极,阴阳交缠斗争,可太极图不仅仅有阴阳,还有第三方也就是太极弦分割平衡阴阳,不使一方过于强大,破坏平衡。

在朝中三司分权治国,皇室握有绝对兵权镇压双方,这就是包围阴阳的太极圈。再以只向皇室负责的御史台挑起监察、纠举、司法大权,充当平衡双方的太极弦,是裁判。御史台不顶事,就用军队铲除矛盾所在。

而二张认为三元制度很好,可很难有继承者能将自己准确确立在超然的位置上,因为皇室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又本身缺乏监督,以后的君主管不住自己的手脚,就会破坏太极的稳定乃至是浑圆的结构。

军权是皇帝的第二命根子,二张在讨论中不敢提改革将府的话,相府的设立已经让他们这样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士子领袖格外的满意。可御史台的构成,他们觉得应该

再增强,使这个机构真正独立超然,上监督皇室宗室,下监督文武地方。

说是重法制,双方都重法治,朱弘昭所重的在于三元体系的明确,以皇室超然的格局下,通过皇室的支持,增强御史台权职,使司法崇高。

二张要解除御史台最后的羁绊,以有道德的士人来担任起监察天下的责任。这就是最大的隐形矛盾所在,在朱弘昭看来这是士绅夺权的另一条思路。其次的矛盾是,是皇室控制御史台,还是天下人管理御史台。

无法从兵权上下手,就走监察、舆论的路子,这和之前都察院权职高于六部,稳压内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以前是都察院下派的兼职督抚们压制地方三司,又与中枢都察院互为依靠,压着各个衙门。

而御史们又以清流为主,导致真正有才干的人很难进入体系。要进入这个体系,就要玩清流的套路。清流的套路规则由士林决定,士林里的声音则握在各地士绅、门派手里。换言之,以前的督抚们位高权重不假,可都是与士绅穿一条裤子的。

于是双方谈崩,朱弘昭放任二张回江南,看着他们捣鼓应社。江南种种社团太多了,一个地域几种社团,一个社团一种主张或偏向,他不觉得后起的应社能独大。

国人心性需要一个强权的集团做核心,朱弘昭宁愿由世袭的皇室充当核心,也不愿由官僚充当。一来是屁股决定立场,二来是他不信任所谓的道德之士。他只信军权、法度和科技。人心虚妄,嘴上说的永远与实际做的,是两回事。

作为皇帝,他很清楚皇室一直讲的得国最正是怎么一回事。朱元璋不心虚,又何故咬着这一点不放屡屡提及?小明王的死,永远是朱家洗不清的污点。所以,对于口号之类的东西,他已经免疫了,他只重实际应用。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现在的朝廷三司制度,最合他的脾性,没必要进行大改,继续放权。

他将治统正式交给相府,已经是历朝历代皇帝能做出最大的让步。军权保本,监督权是唯一能钳制相府的机构,再交出去,他的腿就瘸了。

几次清洗,都是以国法为根据杀的,难不能以后要直接动用军队玩清洗?

军队搞清洗和披着御史台的皮搞清洗,是两码事。打下西瀛省,日本的制度也在中枢三司的调研分析中,日本警固役制度值得学习,他也准备增加御史台控制的治安军队,就是警固役。

以后搞清洗,军队没必要奉御史台的命令去挥刀子,

将由御史台自身控制的警固役出动缉捕。

话题再回到王府,在不动用昂贵优质木材的情况下,怎么才能修建一座气势恢宏的王府?又怎么该给山东灾民找一个一时干不完的差事?

为响应朝野的复古强国口号,山东巡抚徐从治主持的修建工作,采用的格局建筑就是秦汉古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