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的好处就是,这些范围内汉化程度逐步拉高,现在一口吞进来,极为的方便。只要牙口好,做好消化准备,以战养战不是问题。
蒙古那么点人口凭着上下一心对财富的追求和东西合璧的战术,一路打下那么大的疆域,凭什么我大明一亿七千万人口,就不成?
盐运革新后,通过人口消耗的官盐,此时大明初步统计的人口就这么多,这还不是详细的数据。
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据,再不往外扩展,朝中谁都知道,人口膨胀后吃不饱肚子意味着什么。
现在大明除非有个袁隆平,除非遍地化肥厂,想要延续只能向外扩张。
唔…说真的,感觉袁隆平若在以前,封个公爵都是应该的。
今年的大旱,只是逼了一下,朱弘昭就做出了去日本抢粮的决定。
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情,除非他和历代皇帝一样,
受困于财政对灾民睁只眼闭只眼,看着灾民自己撑过这段艰难的日子,让他们自我恢复元气。
他的良心不允许,他也赌不起自己的运气,一旦灾民大范围闹事,要花的钱更多。钱是小事情,关键还是会影响朝廷五年大政的推行。
武英殿内,摆着万里山河图,长五丈,宽三丈,是画在帆布上,组合铺在地上充作地毯用的。
朱弘昭赤足,手里握着铜铸兵人模型,每个模型造型不同,代表不同的军种。模型背上又有小旗,写着番号。
他盘坐在苦夷岛位置上,面前右手是朝鲜,左手是日本,身边摆了一堆的模型,侍从司、大将军府,乃至是相府懂兵的人,都参与进来与他进行过兵棋推演。
今日的会议,安邦彦并不是主角,他就是过来参与会议,将战争宏观势态有个了解,方便他赴日后有个大局观。
经过层层推衍,攻伐九州的首要大敌还是岛津氏
,他们被德川氏欺负的够惨,可谁让他们留给大明的印象最为深刻?
至于德川氏,在朝鲜战场又没交过手,具体作战风格不清楚。
日本的关原之战、大阪战役资料也送了过来,大将军府一致认为德川氏胜在计略,而不是军队的硬实力。
如果不是关原战神小早川秀秋的关键反戈,关原战役的胜败还是两说。
现在,朱弘昭就是做一个总结,将前线军队的指挥责权分配清楚。
武英殿内大将军府成员,参战将领一排排坐在他面前,侍从司里由将门子弟、武进士、军烈子弟充任的七品散骑常侍,新科进士、国子监选拔、各地推荐的六品侍中,五品侍从们站在两侧,他们也会轮番进入日本进行历练。
“此次,将会分为三个方面军。”
他的总结,也是各方面磋商后的结果,他的战后
封赏是四伯一侯,怎么打是前线的事情。别像辽东战役,让仅仅只是一员偏将的王克奴拿到了最辉煌的战果。
“北路方面军以辽王为征倭大将军,挂大都督衔,坐镇辽沈,统筹全军进度、后继补充。”
辽王还在西南游山玩水,根本不会参与进来,就是挂个名字,将众将争夺的核心位置给占掉,省的战争还没开始,就自己内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