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九,朱弘昭在禁城午门处设宴,招待率军入京诸将。
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辽东基本上是清理干净了。
建奴八旗制度军政一体,主力遭到歼灭,流散溃逃的游兵散勇也会后撤的路上被久受压迫的辽民袭击。
没有大战之后需要清剿余孽的必要,能战死的都战死了,要么跟着多尔衮三兄弟向更北的地方逃了。
此次撤军归来的是宣大军及部分登莱军,将全面补充到京营禁军序列。
京兵体系庞大,有三大营、上二十六卫、内四镇的说法,起码表面编制很大。
昌平镇、蓟镇、保定镇、天津镇,这就是内四镇。
内四镇归大将军府直辖,属于警备军种。三大营、上二十六卫归皇帝直辖亲管,三大营会以最高级别
的野战军种进行换装,上二十六卫改编为戍卫军种。这批撤回来的军队会先补充、混编进三大营,后续部队在上二十六卫的空架子上充实。
野战军种满编,警备军种编三分之二,戍卫军种编三分之一。此外还有计划中的屯垦军种,与传统卫所军一样,满编却以军屯为主、作战为辅。
平辽战事中有功将士陆续封赏,这其中涉及到一个艰难的选择。
封赏军士,是给钱呢,还是提升军职?
各处卫所满编所需军官武职只有三万多,可成祖靖难后大肆封赏,导致世袭军职达到九万多,严重超编。
通过考核、裁撤等等手段清减超编份额是大将军府三大策之中的裁冗策,仅次于强干弱枝巩固国本的这第一核心大策。
丞相府有五大策,被皇帝缩减为四大策。
将军府是三大策,依次是固本强干策、裁冗简政策,以及最后的武备策。
强干弱枝不必再说,裁冗策是为了更高效的运转,也为了节省军费虚耗。毕竟都挂着世袭武职,总不能不发钱吧?
世袭的宗室、卫所武职,都是吞金怪兽。都是按着两成发放俸禄,可也架不住这些人数量多,年年拿。
每年财政收入就那么多,上上下下那么多必须支出,想要有盈余,谈何容易?
这个年代,可没有政府财政赤字可以找人借钱过日子的说法。
这次午门赐宴,朱弘昭不想让这些为国家流血又流泪,同时还是自己嫡系的部队吃亏。可以升职,但世职提升要增加难度;可以给钱,但不会再提升世职;也可以不给钱、世职,给将士们辽东的土地。
显然,以国人的性子来说,金疙瘩银疙瘩,远不如能传子孙的土疙瘩。
宣大军作为皇帝的起家嫡系部队,必须要给赴辽参战的各军做个榜样出来。
这场战事太大了,规模十分之大,可立有战功的部队却不多。毕竟建奴是被直接摧毁的,没有那么复杂的一场场战斗,很多部队都没有交手,就赢了。
前线参战的军队、将领军功积累也不算大,可架不住军队集结规模大,必须要掏钱将各军安抚好。
没有这些军队镇着,各地早就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