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明缺少就是一颗公正的心,很难取信蒙古牧民,若能取信,蒙古会自己瓦解。
朱弘昭的刀,会让官员们学会公正的对待归化蒙古人。
这样,事情就简单了。
看看明初,朱元璋和朱棣的刀狠不狠,公正一体的对待蒙古出身的将领,归化的蒙古人编入军籍,也一样会顺着军令作战。
解决蒙古的问题,就是解决蒙古贵戚的问题。
朱弘昭为了休养,才不愿意再次动员军队,否则
俘获的这批贵戚扣留,大军出塞绞杀其他贵戚,如后来的满人那样,可以将蒙古收拾的妥妥贴贴。
更关键的是,一旦大军出塞,打的蒙古诸部贵戚活不下去,这些人带着部众西迁投奔准噶尔部就麻烦了。
原来的蒙古人在明初都变成徐达、蓝玉等人的军功,后来首先崛起的东迁回来的瓦剌人,瓦剌是瓦剌,蒙古是蒙古。
英宗亲征,打的就是寇边的瓦剌,结果土木堡一事就不说了,后来瓦剌在北京城下元气大伤,回到塞外才让东迁回来的蒙古各部缓了口气。
在北方边防上,明朝的策略就是有选择的扶持蒙古人,这时候的蒙古人不敢自称蒙古,而是鞑靼,让他们成为自己与瓦剌人之间的缓冲。相对于被阉割了的鞑靼蒙古人,瓦剌人更像蒙古人一点…
准噶尔部就是瓦剌诸部之一,现在强盛起来,用准噶尔这个词,代替了瓦剌。准噶尔部原名绰罗斯,与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三部一起组成了瓦剌
。
真算起来,真正的蒙古人已经死绝了,从政治上来说,明初的时候塞外就没了蒙古,有的就是瓦剌和鞑靼。
现在的蒙古,就类似于建州女真,属于后女真,后蒙古。
就如同匈奴人一夜时间消失了一样,一夜的时间乌桓人可以变成鲜卑人。
现在的瓦剌最强的准噶尔人,鞑靼最强的插汉人,都是披了一层蒙古人的皮,保留着蒙古的传统,却失去了蒙古开阔进取的精神。
不过准噶尔人靠近西方,没少和那边的人打仗,相对于插汉部来说更勇悍,也更精通火器。毕竟真正的蒙古人可不迷信骑射,他们迷信的是武力,什么强就学哪个用哪个,讲的是实用主义。
所以,在朱弘昭考虑中,鞑靼人后裔的插汉等部有保留的余地,毕竟靠近中原,有一定汉化程度。瓦剌人后裔的准噶尔部,就没了保留的余地。
将蒙古设省的事情交给内阁,在京中为林丹汗建立蒙王府邸交给工部、礼部,同时军机处开始筹集装备,和将领,准备以宣大俘获的以及宣大军团的蒙古骑兵组建大约七营骑兵,作为征讨准噶尔的蒙古方面军。
丞相府设立也已经提上日程,今天这种事情完全可以交给内阁去办,只是林丹汗这个人是蒙古大汗,自己这边内阁们身份、血统上压不住,在京又没有皇室亲王能用,朱弘昭这才出来一趟走个过场。
否则,林丹汗有心归顺,也会因为脸面问题而僵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