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谋反的决心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50 字 9个月前

皇帝拖延招募战兵战后处置问题,这让朱弘昭产生了危机感。皇帝对他的无限制信任,随着战事形势明朗并占优后,开始压缩这份信任。

自从来到这个时代,他很少睡安稳觉。对于危机,有着近乎神经质的嗅觉。

战兵的问题,不是战后说解决就能解决的,也不是说拖延到战后才动手。

这种关系国本的事情要做改动,就要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对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士绅都要做好各种准备,更别说这些手握大军的将领和靠杀人吃饭的军人。

现在大军云集,彼此相互牵制。战兵系将领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且也被新成立的军机处给镇住了。

他们更被爆发出崭新生命力的卫所军给吓着了,辽镇八万人被张礴率领的两个千户营通过一个牛录的首级,直接震慑的走路都不敢扬着头走路。

宣大军,全面重振卫所军制。朝廷只是补充战事所需粮草和少量军饷,结果宣大军直接爆出十三万之巨的兵力,还不是滥竽充数的乌合之众。而是虐打蒙古的强兵,何冲被评为九边第一将,不是他万骑伏击五万骑的史诗胜利,而是他在宣大军中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任何一个政策施行前,必须要和下面人打好必要的招呼,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对那些心怀抵触反对的,以态度坚决的钉子户为例子,要么高官厚禄招抚,要么做好准备在他反抗政策的时候直接洗了。

若等战事停息,大军各部各归其位,到时候卫所军是卫所军,战兵是战兵,相互抱团互不干扰。想要借卫所军的威势镇压战兵,非常的困难。

面对态度坚决反抗的战兵将领,安抚不了,那时候也不方便清洗。毕竟战兵将领麾下的战兵,都是他们一手带出来的。不提前做好准备,冒然清洗只会引发军队哗变。

举个非常实在的例子,辽镇奉行的辽人守辽土策

略,除了赴辽军和客军,辽军上下都是战兵!战兵只听自己将领的话,虽然他们拿着赴辽军发的军饷,已不像以往那么死忠所部将领。

但别忘了,战兵改军,涉及到的是所有战兵的利益。到手的足额军饷才多少?比起入手的军饷,他们更想拿更多更长久的足额军饷。而且战兵一切衣食住行,就差朝廷包办婚姻。按照朝廷的征兵待遇,并彻底无折扣施行,这当兵比当爷还舒服。

明中后期为什么军人地位低下被视为贱役?不是因为他们是当兵的,而是因为他们活不下去,自己都活不下去更别说养活女人孩子,在将领和文官乃至是士绅压迫下还要免费当苦力。连女人都不愿意嫁的职业,这不是贱役又是什么?

现在的待遇就是,吃上足额军饷三年,战兵人人回乡都能买块田当小地主!这么明媚的前途和梦想就摆在面前,想要让他们放弃,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应对此次战事,朝廷不仅仅是花了大价钱那么简

单。这开了一个不好不坏的头,

整个辽镇,臃肿的指挥阶层被军机处大刀阔斧下去,告别了以往一个总兵领的兵还不如赴辽军一个卫指挥多的尴尬。现在就剩两个总兵三个副总兵,曹文诏就是唯一新升上来的副总兵。

因为辽镇以战兵为主,战兵拿着赴辽军发的足额军饷,也喜欢和以前的将领及兄弟抱团。这导致曹文诏麾下除了原来那一千多老兄弟,补充进来的都是辽镇原有的西北、南方客军。

战兵就是如此的抱团,想要改造他们为军户,非常的难!当战兵,将领适应了现在的待遇,想要剥夺,何其艰难!

而且现在的战兵在足额军饷和充足粮草供给下,严格操练,又装备精良。这伙人一旦激烈反对战兵改军一事,酿成的祸端一点不比建奴来的小!

琼华宫里,朱弘昭独倚承天台,抛下此时的烦心事,开始怀念前世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