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眼光(二)

大明宗室 孤君道 762 字 9个月前

找了个理由说道:“即将入冬,各部操训已有两月,粮饷耗费巨大。朝野上下都盼望着早日出军,也好解除边患,降低边军粮饷支出。当然,你也别担心,朕不是催你,什么时候你觉得合适那就出军,不合适那就继续耗着。”

见他们两个谈论战事,张嫣对后宫嫔妃轻轻侧首,嫔妃们先后告退,老魏速度更快,在天启开口提及战事的时候就把一帮小宦官打发出去。

否则谈论完战事,老魏精心选拔的这批好苗子可能也会在齐王手里玩完。也不杀,全部丢到净军里面去操练,等战事停息从里面出来,在老魏看来都会成为傻子。

年初时齐王二百宿卫在内校场追打皇帝的五千净军,让皇帝很没面子。

于是这帮净军抛给齐王,齐王派了十几名军官去操练。大半年的时间,原本从十万宦官中选拔出来的

精壮,被活活练死三百多人。净军,在老魏看来都没了那股机灵劲,都成了麻木的泥偶人物。

缓缓点头,朱弘昭眨眨眼睛道:“臣弟此时想的不是如何去打赢建奴重振国威,随着北线大胜,此时各部将士士气高昂,求战心切。不出大的疏忽,建奴不足为虑。令臣弟忧心却是这粮饷,此时接战除卫所军各镇各部支付全饷。”

天启默然,就听朱弘昭继续说:“动员大军三十九万,其中招募战兵十七万。光战兵军饷每月估约三十九万四千两有余。而参战卫所军二十二万,战时恩饷才十二万两不足。这战后,历年所募战兵何去何从才是国之首要大事。”

“此时每月军费支出,包含兵杖局、匠坊军械装备制造费用,月一百三十二万两。战后无粮草转运之虚耗能少三十万两,卫所军罢战时恩饷能少十余万两。到时各镇卫所军消耗不计,维持国朝所积各地募兵总数约为三十二万,到时这军饷的事情怎么弄?”

朱弘昭说着微微一叹,朝廷发足饷,给战兵打了

鸡血,战后这就是个大麻烦。现在可以用前线战兵临战为由,支付全饷。战后这个全饷也不能停,这些人拿过几个月全饷,想要降下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不能降,也没有战事,凭啥辽、宣大、登莱、天津、东江这些边镇的招募战兵能拿全饷?其他各镇的战兵怎么想?

所以积压下来的三十多万招募战兵,必须给与全饷,各镇军饷没有辽镇的高,可也架不住他们人多。这样每月光军饷,就要五十多万两。

每年下来,军饷六百万两,战兵的装备、补给都是朝廷负责的,这样下来可以达到骇人的七百五十多万两。

如果是三十万卫所军,以免税的代价,维持三十万只需要补充维修装备,粮草转调消耗由地方支付。比起战兵的七百多万两,卫所军只需要百万两!

如果彻底将各卫所内的蛀虫清洗干净,卫所军守边的成本还可以压缩!

从朝廷的账面来算每年能少六百万两支出,可实际上支出的物资还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地方截流严重!

战兵,走的是朝廷中枢的粮饷。而卫所军,走的是地方财政。

其中的差距一目了然,可天启却迟迟不肯给朱弘昭一个准信。有他的话,朱弘昭就能将战兵编为军户,不愿意当军又本领过人的,将会编入京营。

天启不愿意让朱弘昭主持战兵改军的事务,因为这么一弄,游离于朱弘昭掌控之外的战兵,将会被卫所军这个滚动起来的机器吞掉,搅碎,消化、重组后会打上不可消磨的齐王印记。

他很动心,可没人能比朱弘昭更有资格来该兵为军,为了卫所军制的复兴,老齐王朱以溯把命都搭上了。论资格,论熟练度、论威望,谁能和齐王比?

这个朱弘昭最关心的问题,在天启的沉默中被拖延。

沉默的天启想的更多,现在整个朝廷的人都在想

着如何打赢建奴,或者想的是能不能打赢。只有齐王,想的却是战后的事情。

这就是差距,这种眼光和战争的自信心让天启对自己的某些坚持产生了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