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晋商与蒙古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99 字 9个月前

范永斗,祖籍山西介休。生活在张家口,为明末清初晋商之代表人物。以其为代表的晋八大商,走私粮草铁器并代女真销售劫掠财物,使明朝廷封锁政策失败,为明末晋商之奸雄,实属当时汉民族之败类。

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

这是个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这家伙和鞑虏做生意,做的次数多了,在狡猾的鞑虏那边,都攒下了深厚的信誉。每一笔信誉,就是一笔血腥罪恶。

当时,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开始军事扩张,由于和明王朝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资,只能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也就是以张家口为基地运转过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人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

简单来说,就是建奴挥刀子卖命去抢,这帮商人赚取高额利润并负责销赃。当然,初期的建奴十分依赖他们,每次军事行动后,建奴也就混个温饱,油水都被这帮商人捞去了。

在传统的晋商中,这批晋商属于新生力量,是专门依

靠走私起家的。而传统的晋商,则是与徽商、浙商、潮商以及苏商齐名的地域性大商。

最辉煌的时候,晋商一度把持了南京的经济命脉。力压浙商、徽商、苏商,使山西人一度成为人傻钱多的代表。针对在南方的山西人,明朝时发生了不少经济诈骗。

不是山西人招人恨,而是这些山西人水准太次,跟着大部队什么都不操心就能捞钱,很快就肥了然后骑鹤下扬州开始单飞。面对这样有钱还没经验的大肥羊,三教九流的人物自然要凑上去咬上一口。

当时的山西人,只要肯出来干,就绝对有的捞。

毕竟晋南就是有名的盐城,制盐贩盐有着天然的优势。这里的盐、塞外的皮毛,山西贫瘠的产出,使得晋人逐渐向商业一行发展。

聪明点的晋人,都会去经商。只有那些有深远目光的晋商家族,才会让子弟专心攻读,比如张四维就是蒲州张家的利益代表。

明朝时,晋商通过经营边防军需物资起家,通过运输军粮获得盐引和银两。由于山西南部有盐池,卖盐、取盐都非常方便,因此累积大量资本,形成了晋商。

当时号称:平阳、泽、潞三府富豪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

明代中期,盐业制度由“开中制”改为“折色制”。“折色制”是指将盐业经营权即盐引给了另一批商人,商人在内地就可以拿钱买盐,然后运到各地去卖。徽商就是这个时期兴起,渐渐超越了晋商,晋商的盐业经营遇到了困难。

由于王崇古和亲家张四维的努力,为了压住徽商,允许明朝百姓即晋商和蒙古、女真等其他部落、国家与地区做贸易。晋商的事业转向对外贸易,也使得九边军屯、民屯、商屯彻底荒废!

原来的政策是商人在九边组织商囤、民屯,用每年上缴边军的粮食换取盐引,利国利民却利益单薄。后面的事情就因为这个政策的变动,九边边军断了自给自足的道路,只能依靠朝廷的补给。虽然一度增加了朝廷的税收,却增加了一个大包袱,而其中肥了一批盐商,即晋商。

这八家商人都是太行山以西之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即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等八人,其他晋商慢一步,屈居他们之后,其中以范永斗为领袖,因为他最能来钱。

本来山西本土的晋商被大同镇边兵折腾的欲仙欲死,在张家口那一批晋商,也就是专门做走私起家的范永斗等人,也只是不爽而已,毕竟没有山西本土的货源,他们还

可以从北直隶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