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身在江湖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26 字 9个月前

天下熙攘皆为利,没多少人能免俗。

作为天启仅存的亲人、弟弟,信王享受到的优渥待遇难以细表。可自从齐王入京后,这个家伙年纪比他还小两天,却已经天下扬名,还夺走了皇帝对他的关怀。

所以信王对齐王不服气,他看的很清楚,齐王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名望地位,靠的就是齐壮王留下的精兵和调教出来的家将,有忠心耿耿的精兵强将,齐王才能在山东信步闲庭,纵横无双。

想要超越齐王,就要有超过齐王的战功,想要拿到这份大大的军功,那就必须要有强过齐王的军队和将领。

他获得了监军的职位,这是皇帝给他插手兵权的机会,他必须抓住一些兵权,否则连兵权都抓不住,他相信皇帝会对他失望的。

毕竟皇帝只是需要一个放心可靠的人来牵制齐王,不让齐王一家独大。并不是要对齐王下手,而是保持平衡,这样大家都安心。

他信王不行,皇帝完全可以从宗室中挑选出来几个分担揽获兵权,合起来与齐王抗拒,形成均衡之势。

有齐王父子以宗室之末积功封王,足以表明了皇帝的

态度。齐王封王后,七百多家宗室将军、中尉放弃宗爵爵禄,皇帝刷掉大批留下一百多有基础的宗室掺到九边。

所以,皇帝有足够的棋子来牵制齐王。

在齐王的建议下,所有宗室受职的宗室子弟以后以字行世。意思就是放弃拗口难解的宗室请名,而是起一个字,称呼的不称名,称字。如同隋唐时,很多文武流行以字行于世。

其中也有要求,就是字中要带一个五行偏旁的字来表明辈分。

这样的例子很多,前有屈原、项羽、伍子胥、孟浩然、刘伯温、唐伯虎、文征明等等,就连后世也有,如蒋百里、吴稚晖、蒋介石、刘伯承、张灵甫等等。

当然,现在就有一个东林党人以字行,在首善书院时这家伙报名讲课的时候,险些让朱弘昭笑堂。他叫成基命,避明宣宗朱瞻基讳以字行,起的字叫靖之,人们以成靖之称呼他,公文上也以成靖之称呼。

明朝这方面不讲究,可成基命这三个连在一起就有问题了。你在民间没什么,步入官场就成了问题。

名是长辈赐的,要改的话会遭受道德压力。而字是名的补充,同名时可以用字来分别。而且,字也可以代表志向。

准确来说,朱弘昭的名字是名、字一体。

另外,这人和王化贞一样,是叶向高的学生弟子。但不受叶向高看重,前段时间刚刚退职回家。待遇和东林党死保的王化贞比起来,根本没得比。

同时,这位成靖之与孙承宗的关系挺好。除了姓名外,朱弘昭对他挺好好感。这位在首善书院宣讲时态度中立,并不像东林党上下那么激亢。而且,观察力不错,能将扮成书生的朱弘昭认出来。

回头还是说说可怜又悲愤的信王,随着大军出京开拔到重庆,一路的事情令他愤怒,愤怒的无奈,无奈的愤怒。

新成立的神机营左右两翼,名义上归他信王统率。可主将杨御藩与齐王关系莫逆,可以算是世交。副将周遇吉又是李墨轩提拔挖掘出来的,以前还在山东临时充当过齐王仪仗持幡力士,也是心向齐王的。

行军时,这两人只是来他这里例行公事转转,他想和这两位将军说说话,拉拉关系都没多少机会。

更令他气愤是从京营、勋戚世胄、武臣子弟中选拔出来的一千仪卫,这些可是正儿八经的信王仪卫,他的私兵。

可这些人呢,整日与齐王府家将套近乎,没几个愿意

来找他。就连那些没背景的武进士也看不上他,一个二个在齐王麾下找老乡关系,拉关系什么的。

所以一路上信王根本没有拉到有价值有潜力的心腹,他不知道骂了这些人多少次愚蠢。难道这些家伙不知道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的区别吗?

而鲁钦等三总兵带着八员将领来重庆迎接他们,这些人一个个缩在大营不知道想什么事情,三番两次拒绝他的传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