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撕破脸面(一)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430 字 9个月前

五月二十五正午,朱弘昭抵达济宁州。

济宁守将,负责济宁漕运防务的李副总兵及参将一员,都司、守备各两员,出城犒军之际被朱弘昭拿下问罪斩首。

这时候的明军体系大约可以分成四种,一种是败坏的卫所制,第二是募兵体系的战兵,京营、边兵和漕兵都是募兵体系支系。剩下两种上不了台面,一种是边陲土司私兵,另一种就是军将家丁私兵。

其中最享福的就是京营兵和漕运体系的漕兵,最苦的则是卫所军和边兵。

朱弘昭所部是卫所军的牌子,本质上就是他的家丁私兵,和漕运兵是两个体系。他擒杀济宁漕运将领,口号拙劣牵强,也没处置这些将领的名义和权利。属于擅杀,严重的话可以看成罔顾国法意图谋反。

这六名将领是济宁漕运兵的指挥核心,他们一同被斩,济宁漕兵体系当即陷入混乱,不少军官担心朱弘昭牵连甚广,有弃官而逃的也有点兵要为被杀主将报仇的。也因为没有一个能主事的,意见不统一。

六枚首级清洗干净,传首济宁及运河周边水寨,宣扬

这些将领所犯的罪过。

漕兵们无所适从,而济宁的士绅文官则是踊跃支持朱弘昭。因为朱弘昭杀他们的借口很简单,就两条。第一是畏敌不战,使香贼主力渡过运河祸乱兖州;第二是孟府死节,济宁守兵见死不救。

为孟府复仇,朱弘昭赢得了周围士绅官员的支持。在官员力量支持下,朱弘昭所部入济宁城休整,同时检阅城中军备物资,招募乡勇编练漕兵,为下一步出击郓城做准备。

济宁是漕运重镇,因为战乱而不复以往的繁盛。但存留的物资,只要放开胆子完全可以拉扯出四五万的军队。

济宁守将死的很冤枉但也该死,漕运油水丰厚,他们确实腐化严重。但多少知道事情轻重,守着济宁一动不动,连山东巡抚赵彦的调令都不管。一来是济宁比曲阜还要重要,二来是他们真的不敢上战场。

坚守济宁没有丢,这就是功劳。所以朱弘昭只是杀了他们的人头,对他们贪墨的漕运物资并没有追究,只是派人和这些将领的家属说清楚。若家属敢串连闹事,他也不会仁慈。

济宁城高池深,城中物资堆积如山,这可把乐安军上下乐坏了。

知州王邦彦、同知沈绍宗、学正熊一之以及通判、州学、主簿等人与济宁卫指挥使赵贵等人随着朱弘昭视察仓储。

经王邦彦所讲,朱弘昭才知道济宁之所以守着这么多物资不招兵,没有朝廷的旨意是首要原因。但不招兵就连乡勇都不招募,未免说不过去。其实也简单,地方保甲制度败坏,没有担保人,招募乡勇谁知道这人是不是闻香教信众。

小规模招募乡勇没问题,但大规模招募极有可能引狼入室。

这些文官此时对朱弘昭的态度格外的亲善,不是因为朱弘昭的爵位,他的爵位在文官中一毛钱都不值,就是一个预备役藩王,唬唬平头百姓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