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这些犒军猪羊就托付于孙将军转运,儿郎们为国奋战,走的匆忙,侯爷说了要让他们好好吃一顿。”
“赵管事安心,侯爷南下支援,赵巡抚好孬也要犒军。”孙河接过牛羊数目单子,转手交给副手,也不愿多言。
赵期想说点什么,见孙河这副样子,只是轻轻一叹,带人走了。
朱弘昭所部两千骑,配四千匹战马,顺着宽达六丈的官道一路向南。明朝的官道,南北直隶有些地方甚至会宽达十丈,平平整整一眼望去很是雄阔。
后世二十米宽的公路处处都有,但在明朝,这种建筑产品却不算什么,比一下通体包砖的长城,这十丈宽的官
道,真的不算什么大工程。
一夜未睡,朱弘昭此时又是长身体嗜睡的年纪,端坐战车上,闭眼假寐。这种乘车疾驰的感觉,有一种回到后世乘家乡公交车的感觉。
道路一样的颠簸,偶尔睁眼看看,官道两旁的树林格外的新绿青翠。
路中央行军,两旁都是向北避难的难民,或者其中也有隐藏的闻香教信众。不管他们什么身份,都被朱弘昭这两千骑震慑了。
明军腐败堕落,有的军将部属,只有家丁部队才有甲胄,还是半身甲居多,而朱弘昭这两千骑,不论什么军种,最次都是制式全套皮甲,小旗、总旗是镶嵌钢皮的皮铠。
而百户,火铳兵是皮甲配棉甲,近战兵种的百户则是简易钢甲配棉甲。之上的营将,都是明军制式的将校鱼鳞铠甲,外罩棉甲。
九边边兵的军帽以范阳毡笠为主,也有类似毡笠的飞碟头盔,两种头盔可以重叠,一硬一软防御力量十足。
朱弘昭喜欢范阳毡笠,导致部下们争相效仿。一个个在马上疾驰,范阳毡笠卷个边斜戴在脑袋上,同样模样的铁质头盔吊挂在背后随着颠簸打摆。
不同于明军各部赤色主调,朱弘昭所部全军一袭白色,白袍白披风,枪缨、盔缨以及旗号都是苍白色,整个部队黑白分明,白的俊逸儒雅、黑的严肃沉闷,两种风格交织,让沿途民众惊叹。
古代士兵都会在背后有一块负章,用来标注兵种和身份。另类一点的秦军,则是以发鬏的不同扎法来标示兵种及爵位等级。
朱弘昭的部下取消负章,则是以臂章、肩章来识别军种高低。不是什么符号,而是文字。他手下的士兵,都是识字的人,想当总旗以上的军官,必须考试。
战车上,朱弘昭鱼鳞甲胄罩身,额头系着白布,一手拄着雁翎刀柄,一手将六瓣高尖头盔护在大腿上,苍缨摇摆不定。他则闭眼假寐,面如冠玉,风采气度更是让不少逃难的女子扭头侧目。